【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郭俊红]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全国第三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作者:郭俊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01 | 点击数:6667
 

 

2017年1月7-10日,由中国民俗学会、山东省沂源县人民政府主办,沂源县文化出版局、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第三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沂源县召开。本次会议有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河北、山东、云南、山西、台湾等地的近30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包括学术研讨和实地调研两部分,8日与会学者实地参观考察了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沂源县博物馆、牛郎织女民俗展览馆、世界爱情邮票陈列馆和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牛郎织女景区。
 
9日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陈泳超教授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帷幕,会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牛郎织女传说为中心,围绕传说的在地化与地方表述、传说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传说的仪式实践与信仰诉求等展开热烈讨论。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叶涛研究员兴致勃勃地做了《传说的在地化与文化资源的增值利用》主题发言,他关注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达十年之久,对沂源当地牛女传说的传承现状、传说与村落、庙宇、信仰、家族等有持续而深入的研究。他指出牛郎织女风物传说的形成最早可能和星宿传说有关系,因此不存在所谓的起源地,谁看见牵牛、织女星宿谁就可以说是传承人,牛郎织女传说不存在起源地,只有流传地。但是沂源或者其它地方可以胸有成竹地宣称牛郎织女传说是我的,主要在于传说的在地化,因此考察梳理传说是如何被在地化的就成为传说研究新的取向。叶涛研究员以自己十年来对山东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的持续关注为例,详细梳理了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的在地化过程。大贤山织女洞的建成年代大约在宋金时期,“山曰大贤,观曰迎仙。所谓山之大贤者,因织女之称也;观之迎仙者,昔仙人所居也”,大贤山因织女贤惠而得名。织女洞中所藏的两通明万历年间的石碑反映了牛女传说真实成为沂源牛郎官庄村风物传说的过程。尤其是勒石于万历七年的《沂水县重修织女洞重楼记》中所载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这八个字更是集中概括了沂源牛郎织女在地化的过程。
 
叶涛研究员在发言结尾处从牛女传说的非遗个案研究上升到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的理论思考。他指出非遗运动对民间文学类的非遗项目的在地化起到了强化、催化的作用。作为非遗保护的政府、学者、当地民众在其中的力量却是不同的,三者在非遗保护过程中的角色扮演、互动与博弈还需要深入探讨。
 
围绕“传说的在地化”问题,来自台湾、广东、浙江、山东、河北等地的专家学者分别详细梳理了牛郎织女传说在不同地区的“在地化”过程。来自上海大学的黄景春教授从故事母题的角度探讨了各地牛郎织女传说的在地化过程。他指出牛郎织女传说原本是天上星宿的爱情故事,后来被粘附于人间,与“毛衣女”、“两兄弟”等故事母题相链接,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新讲法,这种与某地山水、家族、风俗等链接的过程也是传说在各地不断在地化的过程。来自台湾的林仁昱教授对二十世纪初日治时期的台湾七夕传说与风俗变迁进行了梳理,他指出日本为了在台湾推行殖民统治,允许中西历的七夕同时并存,但台湾文人有意撰写与传统七娘妈习俗为中心的文章,延续文化传统,并再次成为台湾文化主流,而日治时期施行的日本七夕节俗则随着其殖民统治的结束而转化为与七夕无关的习俗。浙江农林大学的毕雪飞副教授和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赵珊珊副教授则对牛郎织女传说在日本和韩国的域外传播与在地化进行了梳理介绍。毕雪飞以日本大阪交野地区的牛郎织女传说为个案,指出日本的牛郎织女传说虽源于中国,但是在进入日本本土之后经过了在地化过程,嵌入了日本文化元素,已经发展成为与日本社会习俗以及民众心理相一致的民族叙事。赵珊珊首先肯定韩国牛郎织女传说源于中国,但是在进入韩国本土之后,其生命却止于汉朝时期的叙事内容,牛郎织女传说在韩国的后续发展则是“樵夫仙女故事”类型。
 
华南理工大学的储冬爱教授以广州市天河区珠村乞巧为例,详细梳理了牛郎织女传说在岭南地区的传承、流变与非遗化实践,指出以文化旅游、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要方向的民俗开发必须建立在严谨的研究、还原和坚定的继承和保护基础上,唯有如此,习俗才能真正回到民俗学意义上的民间。浙江师范大学的宣炳善副教授则对浙江武义县七夕节接仙女仪式进行了介绍,指出无论是山东沂源还是浙江武义,这些地方的牛郎织女传说都与当地的道教信仰有渊源关系,民间讲述牛郎织女传说无意识中也是在传承中国的道教信仰和道教文化。牛郎织女传说是从中国早期民间宗教中的天人两分的宗教信仰格局中发展而来,是典型的道教传说。河北是我国较早举办七夕节日活动的省份,河北民俗学会会长袁学骏对河北数十年来的办会经验进行了总结交流,他指出河北地区在七夕节时除了传承望双星讲故事吃巧面的活动之外,还把七夕节打造成七夕情侣节,开展多形式的群众活动,例如公祭牛郎织女、评选巧女才女、举办诗文楹联谜语大赛等。
 
来自山西大学的郭俊红老师则围绕传说起源地的文化纠纷,对现存于我国各地的牛郎织女传说进行了梳理。她指出从2006年牛郎织女传说的讨论语境急剧缩小,牛郎织女传说被打造为各省乃至县市区域的地方传说,进而传说的起源地成为各地针锋相对的讨论话题。鉴于这种行为,先不去探求谁才是真正的传说起源地,都必须承认一个“社会事实”,这些地方的民众都在传承并演述着牛郎织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是民众七夕节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的生活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各地政府或者学者与其将气力花在隔空争吵上,不如转向挖掘并重构当地以牛郎织女传说为核心的地方文化。在地方文化视域中审视牛女传说,讨论的重点不应该是文本表面所陈述、争论之史实是否正确,而应该转向各地牛女文化的传承者(民众)的情感、意图与认同情境。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卓晶]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三种民俗语言研究方法
下一条: ·[孙正国]叙事学方法:一段历程,一种拓展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