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珂先生的神话研究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前夕,从1950年出版的简本《中国古代神话》,到1984年出版的《中国神话传说》,其间屡经增补,不断扩充,成为总体整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神话的宣传和研究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但对比几个版本可知,他多年的工作主要是在不断扩充,“格局”上并没有太大变动。以最后出版的《中国神话传说》为例,且不论其广义神话的学说,单看它的章节设置,除导论之外,分别是:
“开辟篇”
“黄炎篇”
“尧舜篇”
“羿禹篇”
“夏殷篇”
“周秦篇”
这就俨然回到了传统历史分期,类似于《路史》《绎史》的结构方式,放弃了鲁迅、茅盾、程憬等人的共同主张与实践的神话本身的逻辑结构。此外,他的书中并不像茅盾那样强调地域性的神话差异,也不像程憬那样强调文献资料的时间关系,而是将被记录的所有神话按照“神话表述时间”而非“表述神话时间”[14]安插到各个部分。因此,袁珂先生对于中国神话的系统整理,严格地说,只是神话题材的资料汇编,正如他在书《序》中所说:“这样,就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历史长河的肩架上,展现了形形色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而它们先前本来是各不相干、断简零篇地散落在大量古书里的。”[15]它并非自觉接续着茅盾、程憬的研究传统。当然,他们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分,或许袁珂先生的笼统整理,可以更方便滋生出对中国神话自身系统特点的概括,毕竟,茅盾、程憬的系统,主要还是以印欧神话为模板的。
注释:
[1]程憬:《中国古代神话研究·顾颉刚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2]以上二段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神话研究·自序》,第1页。
[3]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页。
[4]比如茅盾曾说:“但是我以为我们可以假定一个系统。这个假定的系统立脚在什么地方呢?我以为就可立脚在中国古史上。”见《神话研究》第78页。
[5]《中国古代神话研究·自序》,第2页。
[6]鲁迅:《致梁绳袆》,《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38页。
[7]谢六逸:《神话学ABC》,载《神话三家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74—75页。
[8]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页。
[9]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23页。
[10]载《大陆评论》1933年第2卷第4期。
[11]载《图书季刊》1943年新第4卷第3—4期。
[12]程憬:《中国古代神话研究·自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13]程憬:《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8页。
[14]所谓“神话表述时间”,指神话文本内显现的时间,而“表述神话时间”,即指神话文本被记录的时间,两者经常是不一致的,在神话文献方面尤其如此。比如关于盘古的“神话表述时间”应该是最早的,但其“表述神话时间”却很晚。
[15]袁珂:《中国神话传说·序》,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本文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6期,注释以刊物原文为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