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合理”,首先是要对“神话系统”的内部结构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往直白里说,就是要有一个“合理的”分类体系。鲁迅曾说:“内容分类,似可参照希腊及埃及神话之分类法作之,而加以变通。”[6]这其实代表了那一时代学人的普遍认知,茅盾、程憬概莫能外。只是,西方神话的分类也有各种策略,谢六逸早在1928年世界书局版的《神话学ABC》中就列有“神话的分类”专门章节,介绍了许多西方神话的分类原则和具体案例,其中一例是“比安其教授(G.H.Bianchi)的‘希腊与罗马的神话组织’”,分类如下:
第一部 天地开辟及神统
第二部 诸神
俄林普斯诸神
天上及下界诸神
家及家族之罗马诸神
第三部 英雄
人类之创造及原始状态
地方的英雄传说
英雄时代后期的事迹[7]
茅盾《神话研究ABC》的章节大致便从其中化成,分别是“宇宙观”(相当于第一部)、“巨人族及幽冥世界”和“自然界的神话及其他”(相当于第二部)、“帝俊及羿、禹”(相当于第三部)。而程憬《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的章节更是与之若合符节,胪列于下:
第一部 天地开辟及神统
第一篇 创世纪——天地开辟
第二篇 神统纪
第二部 神祇
第一篇 天地及昆仑
第二篇 天神
第三篇 地祇
第四篇 物鬽
第五篇 鬼与幽都
第三部 英雄传说
第一篇 后羿
第二篇 后稷、巧倕、夔及后启等的传说
第三篇 海内外纪
“合理”的第二要义在于契合中国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这便是鲁迅所谓的“加以变通”了。茅盾通过梳理文献,认为中国神话按照地域来看可以分为北(中原)、中(楚地)、南(两粤)三个“独立的系统”,“并且三者合起来而成的中国神话也还是不成系统,只是片段而已”[8]。而程憬更多关注的是文献的时间先后关系,比如“天地开辟”部分,他先列举了“天地剖判说(《天问》等)”和“经天营地说(《淮南子》等)”,而后代学者特别爱说的盘古,却被他置入“巨灵躯化说”而作为该篇附录的,且该附录也先从《山海经》里的“烛阴”和“烛龙”说起,因为关于盘古的记录要到三国吴时方始出现,显示出程憬经过古史辨派洗礼后对于文献的特殊敏感。事实上,程憬跟古史辨派尤其是其领袖顾颉刚先生,一向保有非常密切的交流。
再说“充分”,茅盾的著作写于1928年前后,当时因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茅盾正旅居日本躲避政治迫害,手边没有太多书籍可以借鉴,所以写得颇为粗略,他自己的定位就很清楚:“所以此编之作,实在是‘开荒’的性质,因而也只是‘绪论’的性质”[9]。而程憬的著作是经过很长时间酝酿积累的。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最早在1933年发表的《中国的原始社会(续完)》一文之注释里,已经提到他有一部未刊稿《古神话与古传说》,并且该稿还有“附录”,看上去不像只是单篇文章[10]。他的《山海经考》虽然发表于1943年,但在文章末尾专门注明:“此文初作于民国二十二年,为拙作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之附篇。二十六年秋,与神话之原稿同为寇火所毁。今仅依记忆所及而略言之,若云论定,当俟异日。”[11]民国二十二年即1933年,前述《古神话与古传说》与此《中国古代神话研究》显系同一著作,现在出版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中也确实将《山海经考》一文作为附录的,说明这一著述计划大约在1933年前后就已经基本成型了。此后,他陆续发表了关于泰一、洪水尤其是后羿的多篇论文,每篇都考证详密,时有发覆,并在其生命的最后年月里,不断为之修订补充,笔者从其女公子程守京处看到多份与之相关的手稿,其中勾点批划,历历在目。因此,他最后的手订稿即目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北大版《中国古代神话研究》,较之茅盾之作,在精密与充分方面的进步简直不可以道理计。尽管他在《自序》里仍然谦虚地说:“在我国一切均在草创的现在,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开始,距离成功之时尚很远。”[12]但正如马昌仪先生所言:
如果说,玄珠(茅盾)写于1929年的《中国神话研究ABC》具有开山意义,堪可作为奠基阶段系统研究中国神话的第一部专著的话,那么程憬于40年代末完成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一书则可以认为是第二部,在中国神话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13]
这样的定位,笔者以为是非常恰当的。
顺着这样的定位,是不是还有第三部、第四部呢?随着后来社会环境的日益稳定,及至今日之学术昌明,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层出不穷,确实出了一些全面阐述中国古代神话系统的专著,但大多未见反响,唯有袁珂先生对中国神话的系统整理与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神话学界影响卓著,值得再加探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