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鸡年
鸡,在民间被尊称为“天鸡”、“鸡公”、“金鸡”、“神鸡”。古人认为鸡为“阳鸟”,有阳刚之气,故能降妖、除祟、祛厄。
“鸡”
殷商甲骨文中便出现了鸡的象形文字,距今三千多年的历史。有趣的是,一些古器铭文中“日”字的象形符号是画一个圆圈(太阳),圆圈的下方再画一抽象的鸟形图饰(鸡),象形“鸡鸣而日出”。
知时蓄,报阳鸟
《周易纬·通卦验》云:“鸡·阳鸟也,以为人候四时,使人得以翘首结带正衣裳也。”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鸡,知时畜也。”《青史子书》云:“鸡者,东方之牲也,岁终更始,辨秩东作,万物触户而出,故以鸡祀祭也。”《玉篇·鸟部》载:“鸡·知时鸟,又称鸡,主呼旦。”
鸡有“五德”
古人赞美鸡有“五德”:头顶红冠,文也;脚踩斗距,武也;见敌善斗,勇也;遇食能让,仁也;按时报辰,信也。
正旦画鸡于门
古人将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六种禽畜列为“六畜”,并和人平等地排列出先后顺序,鸡被排在首位,具体是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羊日;初四为猪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鸡被安排于“正旦”(初一),与鸡主呼旦、迎新春有直接关系。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又云正月一日,贴画鸡于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于其旁,百鬼畏之。这种门上画鸡、画虎以御凶护宅的习俗,直到宋代以后才被木版水印的武士门神画取而代之。
杀鸡结盟
古人立会结社或义结“金兰”(结拜兄弟)时,按传统礼仪要行八拜之礼,结拜时杀红公鸡一只,将鸡血滴入酒杯内,共饮“鸡血酒”,其寓意是取鸡勇于拼搏之热血,以达患难与共、肝胆相照、逢凶化吉(鸡)之目的。
鸡卜
《史记·孝武本纪》记述了古代的一种占卜方法:“独取鸡眼眶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则大吉,不是则凶。”鸡卜者亦是取“吉”之谐音,谓求吉也。
鸡冠帽
“鸡冠帽”是彝族姑娘青春美丽的象征。彝族人崇鸡,住在云南南部红河地区的彝族姑娘,成年后,按祖传习俗,每个人都要戴一顶艳丽的“鸡冠帽”。帽子是用硬布制成鸡冠形状,然后用五彩丝线精心绣制吉祥纹饰,最后再用银饰镶嵌,显得富丽堂皇。住在云南凉山(应为四川凉山——CNF编辑注)的彝族,祭祀天地、祖先的祭品中必备鸡和鸡蛋,与夏商时期的华夏古风极为相似。
“逐阴导阳”,驱邪纳吉
鲁南一带,立春前夕,农家妇女都用彩色碎布缝制一种叫“4迎春公鸡”的小饰物,立春那天给孩子们佩带在身上,寓意是“驱邪纳吉”。
民间还认为凡金鸡报晓之时,惯在黑暗中兴妖作怪的鬼魅妖孽等无不闻声丧胆,四散逃匿。
酉时
古人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记时,酉时及下午五点至七点。恰好是酉(时)居正西,卯居正东,“酉”与“卯”东西面对,酉鸡为太阳,卯兔为月亮。明代周婴认为:“月无光而溯日为明,世所知也,天有十二辰,日出在东,其对在西;酉为鸡,日光含景则兔在月中。”意思是说天上的月亮并不发光,月光是太阳光的反射作用。太阳东方升起时恰好正对着西方的酉鸡,所以太阳中的金鸡,实际是西边酉鸡的反映;而太阳西落时,又正对着东边的卯兔,卯兔的影子又反射到月中,便是月中大家都已看到的“玉兔”。
田园鸡鸣
鸡鸣一直是田园诗中的主题。唐·杜甫《羌村三首》:“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扉。”白居易《醉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范成大的《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之三:“蝴蝶双双入菜花,日常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瑞禽”吉祥
鸡作为“瑞禽”和吉祥物,其形象更深入普及到民间美术、工艺的方方面面,诸如绘画、剪纸、布塑、草编、竹编、根雕、麦秆工艺、木版年画、陶瓷等。
民间剪纸的最大特点是借用鸡的形象取谐音,与其他相关物象有机组合,达到出现吉祥口彩的效果。如剪《鸡吃梨》寓意“大吉大利”。剪《公鸡牡丹》意思是“吉(鸡)祥富贵”。如果剪一只红公鸡和鸡冠花在一起,以“冠”谐音“官”字,那么,这幅剪纸的意思就是祝愿对方“官上加官,飞黄腾达”。如果在一幅窗花中,剪的是一只大公鸡,身后紧跟着五只小雏鸡,其寓意的口彩便是“五子登科”。此外,还有《鸡卧莲》、《抓髻(鸡)娃娃》等强烈表现生命意识和生殖崇拜内涵的剪纸。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三联节气” 2017-01-17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