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慈航真人,您聆听着世间的诉求和天国的喃喃细语,我在向您传达我的祈祷!引领我到充满芳香和爱的海洋吧!让这永无止境的死亡之旅结束吧!在海洋深处,在您玫瑰般的波浪中,让我们伏在您的膝下!噢,充满爱心的、端庄的、慈悲的观世音,圣洁的百合,灵魂的方向盘,在我的这些奇思遐想中,我的心奔向于您。
三、妈祖
不管在中国国内还是在海外华人社区,广大的信徒们都把妈祖与观音联系在一起。妈祖又称天妃或天后,是渔民、海员和海商的守护神。像观音一样,妈祖也经常被描绘成一船之长。同样,她也被信奉天主教的华人(如在菲律宾的八打雁市)视为圣母玛利亚的化身。妈祖信仰起源于十世纪的沿海省份福建,在海外移民和他们的后裔中影响尤其深远。而他们大多数来自中国南部的福建和其它沿海省份,在这些地方妈祖受到顶礼膜拜。他们的先辈早已乘槎浮海,跨越大洋。妈祖信仰据说从十七世纪早期就开始流传到海外。
现今,妈祖的信徒据称有1 亿,尤其在东南亚分布最集中。在欧洲、印度洋地区和美洲都设有妈祖庙。但在古巴,令人困惑的是无任何记载表明妈祖信仰在这里扎下根来。而在西半球的其它地方(夏威夷、旧金山、墨西哥和巴西)妈祖信仰在华人中盛行。那里的华人与古巴的华人都有着相似的来源地。同时古巴的华人对耶玛雅(Yemayá)也不太感兴趣。她是古巴黑人的海神(河神欧淳的姐姐),因此与妈祖是旗鼓相当。研究人员RogelioMartínez Furé 是一名非洲裔古巴人,他认为耶玛雅在古巴华人的众神庙中地位并不突出,可能只受到个别华人的膜拜。这一现象该作何解释?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关公和观音的互补性——男性与女性,战争与和平,愤怒与同情,大地与水——因此其他的神明如妈祖和耶玛雅就很难插足。而且也玛雅在古巴等同于圣母雷格拉(the Virgen de laRegla),因此也变型为一个黑人圣母。而观音等同于慈悲圣母,这样的话也等同于欧淳,因为欧淳相当于非洲的慈悲圣母。妈祖和耶玛雅也进入不了与天主教和萨泰里阿教相容的三位一体中,其中关公与香郭、圣芭芭拉构成三位一体,观音与慈悲圣母、欧淳构成三位一体。妈祖未能成为华人社区的共同信仰也可能与移民的来源地有关。妈祖在福建最盛行,但据古巴1880 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在古巴的广东人超过福建人10 余倍。不过中国国内和海外的广东人也崇奉妈祖,但敬奉的程度不及福建人。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耶玛雅在古巴华人的众神庙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绘制圣人画像的华人对她却再熟悉不过了。在1998 年Pedro EngHerrera 凭着想象绘了一幅名为“耶玛雅在雷格拉迎接苦力”的油画来展示她与古巴的华人跨海移民的关系。这幅作品表明当第一艘满载苦力的船于1847 年抵达耶玛雅分管的雷格拉港口时(作为与圣母雷格拉相融合),苦力们受到了耶玛雅的欢迎。同时也表明他们的跨洋之旅一直得到了耶玛雅的保护,预示着此后他们将与古巴黑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学术界中很少被提及到的古巴华人与非华人宗教信仰融合的两个个案。尽管古巴的华人社会在规模与影响力上不容忽视,但却一直遭到学术界的冷落,直到最近才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表明海外的华人社会,虽在流行话语甚至某些学术话语中经常被描述成是不可同化的群体(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偏见在目前正流行于中国和其它地方的寻根话语的思潮下得到增强),但其实和其他种族的移民一样,共同参与和谱写了文化转移和宗教混合的历史进程。
全世界只有古巴这样一个国家,大规模的华人移民群体与甚至规模更大的黑人群体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曾经,古巴华工与黑奴一起在种植园劳作;曾经,成千上万的华人与黑奴起义军并肩战斗于1868 年至1898 年的古巴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三次独立战争中,后来又与黑人革命分子并肩参加20 世纪50 年代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反抗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战争中。
中华宗教中的神明往往承担多重神职功能,他们的神性(和性别)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彻底的改变。Duara 曾描述清政府在关公被奉为“财神”的基础上对其屡加封号,力图将关公塑造成官方认可的忠义良将的关帝形象。但关公起初就是一名被神化了的武将英雄,人们称之为“战神”。财神这一形象本身就是从战神转化而来。古巴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这样一个国家,在这里,中国神明不仅与天主教圣徒融合在一起(正如在菲律宾一样),而且和来源于非洲的神明融合在一起,因此就有了古巴式的关公——“San Fancón”,这是三种宗教传统融合的产物。观音也和天主教的圣母玛利亚和非洲的欧淳融合在一起。
天主教的学者和其他的学者普遍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天主教具有一个融合的能力,它能够吸纳并转化其它宗教传统但同时又能保持自身的特征。然而神学家Richard Gehman 在他的关于非洲宗教传统的研究中指出,黑奴遍布于古巴和加勒比海其它岛屿,这使得他们能够比在其它地方,比方说,美国,更成功地维护并传播本民族文化元素,从而抵制一个深层次的,单向地向天主教皈依的进程。(而在美国,黑人皈依基督教的程度更彻底,基督教新教徒更具进攻性,对其它的宗教习俗不那么包容)。天主教在仪式、习俗和圣徒制度上有着自己的特性,对古巴的非洲文化传统和独立的非洲族裔组织有着包容精神,这一切导致了一个植根于精神世界的新的宗教的诞生。它与中国传统宗教相容,正如非洲宗教一样:祭拜祖先,崇拜大地力量,敬畏鬼神,利用神明满足个人或群体目的,信奉神迹和占卜。
这一文化融合的传统与古巴目前在世界上所处地位不无关系,古巴现正从美国的封锁中开始逐渐崛起。为了配合中国作为它经济和政治上的支持者这一新角色,从1995 年起古巴政府就精心策划华人社区的复兴,结果导致了一个僵化刻板的“中国性”——筷子、太极、功夫、龙、哈瓦那巨型的水泥制成的中国式拱门——诸如此类,为商家们所推行,在各地的唐人街比比皆是。古巴政府复兴华人社区的运动与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和当地的利益集团发起的类似运动没什么区别。为了加强与中国的联系,他们也是通过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所在国的华人身上。而一个更大胆也更具创意的策略应将是颂扬“古巴性”和“中国性”表现出来的惊人的灵活适应性和长期的相互塑造性。这一策略将突出强调那些丰富多彩的经历和故事,它们是构成古巴文化在这个世界认同的基础,虽然在这个世界里古巴长期被隔离在外,但在这个世界里文化的交流变得愈加必要和习以为常。
[作者简介](英国)班国瑞(Gregor Benton),博士,英国卡迪夫(Cardiff University)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宗教和华侨华人、族群关系。
[译者简介]杨艳兰(1982- ),女,五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校对:黎相宜(1985.10- ),女,博士,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移民研究、侨乡研究。
(原载于:《八桂侨刊》,2014 年第4 期.,文章注释请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