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菅丰]被置换了的森林
——政治以及社会对日本信仰空间的影响
  作者:[日]菅丰   译者:陈志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28 | 点击数:5361
 

[摘要] 日本固有信仰神道的圣地—神社,保留了丰富的自然森林。现在,自然科学家以及自然保护主义者从环境保全的角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虽然神社保存了富饶的自然森林,但仅从这一点并不能对它的价值做出足够的评估。其原因是,这样丰富的自然森林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信仰空间;一直以来,这个空间的价值受到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不断地发生着复杂的变化。本文首先以日本著名的神社之一——明治神宫的森林为题材,阐明国家的国民整合和民族主义给这个森林的生成和保持带来深刻影响的事实;然后,揭示和探讨这样的历史在现在新的社会思潮—环境保护思想中被掩盖起来的现状。

[关键词] 圣地 政治性的森林国家 整合环境 保护主义

[作者简介] 菅丰 ( 1963- ) , 男, 日本長崎人, 文学博士,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译者] 陈志勤 (1963- ) , 女, 浙江杭州人, 哲学博士,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前 言

  在现代社会,森林作为宝贵大自然的一部分受到人类的珍惜和重视。因为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环境保护思想的热潮,人们高呼自然的重要性,作为其中之一的森林的价值被全球所共有,对森林的保护以及再生等的活动也蓬勃开展起来。我们知道森林培植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为人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自然产物。而且,最近以来地球温暖化问题备受关注,作为二氧化碳的吸收源,人们期待森林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这从自然科学的观点出发已经博得一片赞赏声,对其价值持怀疑态度的人或许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从民俗学以及文化史的观点对森林进行重新认识的话,单纯地把森林的价值进行先验认识,其理并不能够自明。对于森林,仅仅只是作为自然的宝贵遗产是不能够简单地给予高度评价的,因为,在森林之中蕴含了太多复杂的历史。

  例如,在德国,就有学者指出森林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德国的民俗学家阿尔布雷希特·莱曼(Albrecht Lehmann)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被认为是德国人的重要象征的森林,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自然物,而是受到社会以及政治的影响被建构起来的事物①。阿尔布雷希特·莱曼为我们揭示了德国人留恋备至的森林,曾经作为政治性象征被利用的事实。特别是指出了在纳粹德国的时代,森林被作为民族主义的、极权主义的、国粹主义的德国的统一性象征进行利用,并最终为国民充分接受的现实。在纳粹德国,单一的树种一丝不乱整齐地排列着的人工森林,与形成队列前进的纳粹军队具有可类比的关系。现在,因为德国人民以过去的经历对军队抱有负面感情,所以,从前的森林形象正逐渐地被清除忘却。这样的对极权主义的反省,其结果是:与单一树种的森林相反,现在,德国人对于多样性的树种形成的混交林开始给予高度地评价,因为其中的每一株树木都蕴含着特有的个性。如果以类似这样的把人和森林的关系作为政治性象征的角度来进行考察的话,那么,我们也能够在日本发现同样的事象。

  日本的森林一直以来也是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的。直到现在,日本国土的大约70%的面积被森林所覆盖,树木以及让树木繁茂的空间—森林与日本人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日本的传统建筑是木建构的建筑,现在还留存下来的很多日本寺院和神社都是用木材建筑起来的。日本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在树木中附着有神灵的信仰,这些树木集聚的森林就作为信仰空间为人所崇拜。

  在日本,人们信仰原有的固有宗教“神道”,但其实这是以对森林等的自然崇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且,这个神道的宗教性的空间被称为“神社(Jinja)②”,其中极大多数都附随有森林。现在,在日本全国还存在着大约8万座的神社,森林与传统祭祀设施浑然一体,成为神道的圣地,仍然是很多日本人信仰的对象。

  本文将试图阐明日本的一个地方的传统民间信仰的森林,因为受到政治的、社会的影响作为“国家的森林”被圣地化,而且因为与现代的环境思想的关系,现在又重新生成圣地化的过程。在日本作为自然物的森林,就是这样被政治的、社会的所建构,伴随着时代的进程其价值逐渐被替换、更新。

  一、从民间的信仰空间到国家的信仰空间

  在大都市·东京的都心部,是以日本流行时装尖端的发信源而成名的原宿。这是一条散发着华丽气息的繁华街道,在那里,穿着奇装异服的年少一代,聚集成群,热闹不已。这一片地方,是被全国的年轻人所憧憬的现代化的空间。

  在这个以现代氛围而璀璨耀眼的街区之间,座落着一座称为明治神宫的“神社”。明治神宫在每年正月③头三日仅仅三天之内,就有300万人以上的参拜者,他们为了祈愿新一年的幸福前来参拜。以参拜者的人数来说,是日本神社中最多的,所以,可以说明治神宫是日本屈指可数的信仰空间。不可想像的是在1200万人居住的大都市中心区,竟然有一片郁葱茂密的森林舒展于这个明治神宫之间。培育了茂盛树木的这片明治神宫的森林,简直可以说是大都市里的绿洲,也是日本最早的都市型公园,近年来作为国民参与型的自然保护森林受到高度评价。而这一片森林,正在变化成为以现在的环境保护思想来认识的“圣地”。

  19世纪初期,建造现在的明治神宫的这一空间,还仅仅只有一株巨大的枞树。在关于当时江户(东京的旧称)时代风物的《游历杂记》④中,记载了有关这一株巨大枞树的新闻。根据这本杂记的介绍,在大名⑤彦根藩主井伊家的大宅邸内,长着一棵非常有名的大枞树,其根部处有一洞穴,常年蓄满清水。传闻从这棵古老大树上滴下来的水,对眼睛的疾病有特效,所以,附近的乡邻老少有时候进入大宅邸,在参观神秘巨树的同时,也会要求汲点灵水带回家,用于治疗。这棵巨树在江户时代的风俗志以及名胜画等记载中频繁出现,毫无疑问在当时的江户街市上已是众所周知。据说这株古枞树经历了好几代,成材后枯死,枯死后又复生,所以被人们叫做“代代木(YOYOGI)”。

  古树周围一带,曾经是树木崇拜的民间信仰的空间。虽然没有明确的神佛之名,但其空间被视为神圣之地,在那里,似不容怀疑存在着感受到灵威的人们的信仰之心。从文化的表面来看,这一带空间,具有枞树这个信仰对象的有形文化,也具有使用灵水治疗眼病的无形文化。并且,也曾经存在过感受灵威的信仰之心、以及让人们相信能够治愈疾病的精神价值。

  现在,明治神宫周围叫做代代木(现属东京都涩谷区代代木神园町)的地名,就来源于这棵古枞树之名。当时,枝干的覆盖范围可达四周约54米,其主干树围大约可达11米,但遗憾的是,这样的一棵大树枯萎而衰,残存的巨大的树桩子,也因为1945年的空袭被烧光燃尽。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再看到它古木参天的雄姿了。此后,在1952年,在同一位置,枞树被重新移栽进来,现在还耸立在明治神宫南参道上。

  但是,在那里,已经失去了过去存在过的民间信仰空间的意义了。没有古木参天清水满溢,相信树上滴水有助于眼疾的人、甚至连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信仰的人也已经没有了。重新移栽的枞树虽然在形式上保留着过去信仰的记忆,但对它的信仰已然消失不在。更不必说存在于事物内部的它的文化的价值,可以说完全丧失殆尽。被移栽来的枞树,也只是作为一种植物的树木而存在。

  今天,在这枞树耸立着的明治神宫中,想像不到的是在大都市东京的中心地带,竟然延伸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就像都市中的绿洲,在被喧闹的外界遮挡的寂静之中,成就了一片飘荡着树木香气的神圣的信仰空间。各类型的树木品种混杂其间,诚然如一片不加人工而留存下来的神圣的自然,给人以深刻印象。所以,造访明治神宫的很多日本人,都以为明治神宫是仍然残存着传统的自然圣地。但是,殊不知明治神宫中的那片神秘的森林,实际上是用人的双手建造出来的人工森林,并且,其建造历史还不到100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王卫华 夏心言]都市化背景下的民间历史记忆
下一条: ·[管育鹰]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机制探讨
   相关链接
·[张淇源]作为类民俗的圣地巡礼:时空感重塑与记忆再生产·[施怀德 施稼村]东方朝圣地 南国休闲城
·[覃德清]壮族神话谱系的构拟与神圣空间的生成·[刘冬梅]曼荼罗化的村庄:西藏昌都嘎雪的神圣地景与生态观
·[郭军宁]妈祖圣地湄洲岛 ·[田兆元]上海地區殘廟信仰個案及其意義(提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