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语
“社区”(community)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系统中的关键性概念之一,在《公约》及其衍生文件中,该术语均反复出现并被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从教科文非遗政策出发去梳理并探讨社区的涵义与地位、总结与反思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社区参与方面的经验与教训的研究成果尚十分薄弱,相关探索亟待深化。本专栏有意在此方面有所贡献。其中拙文较为细致地爬梳了《公约》及其重要的衍生文件,展示了社区在教科文非遗政策中的地位及其概念界定;安德明的文章进一步深入阐明了社区的非均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及其与政府的关系,倡导政府应该以“文化对话”的态度,最终促成非遗保护中“社区主导”的局面;唐璐璐与印度非遗保护工作者Ananya Bhattacharya的文章,则提供了社区参与的两个国际案例,生动而有力地展现了社区如何参与并主导非遗保护的过程,以及非遗保护如何通过旅游使社区成为受益方。希望本专栏有助于促进国内非遗保护领域对于社区重要性的理解,对不少地方在保护过程中存在的自上而下、忽视社区的错误做法,也能起到一定的警醒和纠偏的作用。
(杨利慧)
点击标题阅读论文
[杨利慧]以社区为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政策中社区的地位及其界定
[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涵义、多样性及其与政府力量的关系
[唐璐璐]由社区联盟主导的集体表演 ——布鲁日圣血大游行的保护与传承
[Ananya Bhattacharya]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连以赋权社区
文章来源:《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 【本文责编:张倩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