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语言文字研究中心在继续为史诗传统建立数字化档案。该中心工作组与蒙古、俄罗斯、芬兰、美国等国学者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力图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和新技术理念,将蒙古史诗数据库作为样本,建立基于理论分析的资料学成果,以满足学界的需要。
通过大规模的数据整合,史诗研究者可以发现新的路径去探讨一首史诗或一个宏大的史诗传统、抑或更为阔大的史诗演述的不同侧面。以我们的项目为例,许多史诗的特征都可藉由数据而被探测和积累下来。譬如说,可以通过以地域分组的数据来展开语言学特征的分析性研究,观察故事范型和所在地域的多种关联;或通过计算史诗演述者的年龄和分布密度来评价当下活态史诗演述在某个特定地点的存续状态。
一言以蔽之,数据集的采集和建立,为今后的多角度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当然,该数据库也有其局限性:例如由于数据库的核心理念是来自于个别研究者的理论框架,所以难免带有偏重于形式方面的色彩,而且与其他的理论学说的兼容度就比较差;而偏重形式结构的另一重局限,就是该数据集在对文学特质的描述和归纳方面,多有不足。
结语:朝向可持续发展
当亘古而又常新的史诗演述与现代科技相遇时,一扇崭新的窗口为我们打开了。现在,普通读者能够以前所未有的便利程度接触到以多媒体形式储存的语词艺术,比如音频和视频文件,从而以更直观的形式更好地理解这一文类。众所周知,许多民间演述都是以跨文类活动的面貌出现而慢慢成形的,结合了口头吟诵、群舞、仪式和其他方面的诸多元素。如今记录田野笔记,通常意味着要借助不同的设备,而不再是仅仅凭借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了。作为语词艺术的史诗传统将会以新旧并存的形式不断延续和发展,在大数据时代证明人类的创造力之所在。
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与国际合作伙伴从技术层面和学科层面分享彼此在数据整合上的经验。既懂口头传统属性又掌握数据库技术的人才至关重要,而语言藩篱、技术兼容性、后续资金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困难也需要一一克服。早在1996年,海西希就曾指出:
研究的第一要务是建立深度合作以创造“蒙古史诗的母题目录”。达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是鼓励对单个的母题开展专题性研究。第二步与目录也有紧密关系,即采集、记录仍然流传在蒙古共和国与中国内蒙的史诗。虽然它们中有许多已不再由专业的史诗艺人传唱,而仅由年轻一代记诵并且根据自己听说的内容进行复诵,但绝不能让史诗未经采录就销声匿迹。为了替下一代保护这种口头的、半文学化的材料,也为了让专家学者能在国际平台上进行研究,第三步就必须在国际组织的引导下建立口头传统档案库。[11]
今天,在国际合作的语境中去回应几代史诗学人的梦想,从海西希对口头传统档案库的展望到约翰·弗里的“思维通道项目”,我们深知道路依然迢遥,任务依然艰巨,而我们只能勉力前行,不辱使命。我们也希望,口头传统研究界的同人和机构都能携手并进。现在,我们越来越倚重国际协作与学科间合作。没有多学科式的协同工作,关于史诗的综合数据库,或者更进一步说,关于口头传统的综合数据库及其可持续发展就永远无法实现。
通过该蒙古英雄史诗文本数据集的规模化集成,可以从哪些方面丰富或提升史诗的理论研究?数字化建档能从哪些维度支撑更精细化、更专业化的史诗研究?在国际合作的格局中,如何继续建设该数据集?在数字化建档过程中,如何整合专业力量,包括怎样实现史诗学者、标准专家、元数据专家及数据库专家的跨国、跨区域乃至跨学科的可行性协作?这些问题的破解,至少在当下,正是我们希望讨论的工作方向。
作者简介: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毕传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者;李刚,北京中研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中研网)总工程师。
本文最初由长期负责数据库建设的巴莫曲布嫫执笔并以英文写作方式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博士候选人陈婷婷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的惠嘉博士对中文初译稿多有贡献,在此申谢。此外,为后期重新整理论文的中文表述,朝戈金重新阐发了项目的几个基本观点。特此说明。
注释:
[1] 文章审校过程中,得知旅居德国的学者胡日查巴特尔于2015年11月3日在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About the Oldest Written Version of the Mongolian Geser Khan Epic”的论文,称其找到了蒙古文《格斯尔》的最早写本。因未见该论文,所谓最古老抄本的论定,可暂时悬置。
[2] 朝戈金、约翰·弗里:《口头诗学五题:四大传统的比较研究》,刊于《东方文学研究集刊(1)》,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33—97页。
[3] 参见朝戈金在《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一书中相关阐释,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下编。
[4] 仁钦道尔吉、朝戈金、旦布尔加甫、斯钦巴图主编:《蒙古英雄史诗大系》(4卷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010年。
[5] 陈岗龙:《蒙古英雄史诗的集大成者——〈蒙古英雄史诗大系〉评介》,《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
[6] http://dublincore.org/groups/collections/collection-application-profile/index.shtml
[7] 参见仁钦道尔吉:《蒙古英雄史诗发展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8] 任钦:《蒙古史诗类型研究现状》,《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5年第1期。
[9] 布林贝赫、宝音和西格编:《蒙古英雄史诗选》,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10] 仁钦道尔吉早期的两篇论文奠定了其探查蒙古史诗叙事结构的基本框架:《关于蒙古史诗的类型研究》,《民族文学研究》,1985年第4期;《蒙古英雄史诗情节结构的发展》,《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5期。
[11] Walter Heissig,“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Mongolian Epic and Some Topics for Future Research,”Oral Tradition, Volume 11,Issue 1 (March, 1996), p. 93.
(本文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6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