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在清代,广州那些不裹脚的妇女,有些就会穿上满族旗装来遮盖一双大脚。见Antonia Finnane:"What Should Chinese Women Wear?:A National Problem",in Modern China,vol.22,No.2,Apr.1996,p.108.
[32]“远远看去,竟不知是男是女,无怪乎那些洋车夫都叫伊们‘先生’呢”。《在安琪小姐的客厅里》,《京报副刊》1926年第441期。
[33]“长袍子是男子的衣服,现在女子也穿了叫做旗袍”。琢庐:《男女平权》,《申报》1923年12月3日,第8版。
[34]张爱玲:《更衣记》,《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62页。
[35]张爱玲:《更衣记》,《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57页。
[36]有诗调侃道:“袍袖直如弓荷袋,可能恭敬放挖杭?”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北京出版社,2010年,第360页。
[37]咸、同年间就有“十八镶”之说。徐珂:《清碑类钞》[第13册],中华书局,2003年,第6186页。
[38]清末时外国来华的何德兰就曾这样称赞旗袍:“那些衣服太美了!柔软异常的丝袍,夏天上面罩极轻薄的绣花的纱罗,冬天上面罩衬着昂贵的毛皮衬里的艳丽的缎子,各个时节都有其相应的数量和品种。”[美]何德兰:《慈禧与光绪》,宴方译,中华书局,2004年,第168页。
[39]一些学者已指出清代旗袍对汉装的吸收是“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包铭新:《中国旗袍》,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3页。
[40]《上海妇女服装沧桑史》,《申报》1946年10月7日,第6版。
[41]在《申报》上就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如“上海南京路一家马玉山公司发售了一种丝织绣花鸟,用以滚旗袍或女业乃慕�,预订者拥挤非常”、“先施公司新到特别嵌花衣边饰配旗袍为时髦”、“中华工业厂生产处适合于单旗袍的绣花衣裙料,使得营业额提升”等等。《胜德新出丝织绣花鸟》,《申报》1925年11月14日,第16版;《特别嵌花衣边》,《申报》1925年12月11日第18版;《中华工业厂之绣花衣裙料》,《申报》1926年5月25日,第19版。
[42]包铭新:《中国旗袍》,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12-14页。
[43]《旗袍的美》,《国货评论刊》1928年第2卷第1期。
[44]雪门:《儿童和玩具》,《晨报副刊》1925年第12期。
[45]因为袄子可以做得很厚,但下面的裙子却没法保暖,而旗袍一身下来,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周瘦鹃:《我不反对旗袍》,《紫罗兰》1926年第1卷第5期。
[46]秋郎:《旗袍应改称颀袍》,《申报》1935年11月11日,第14版。
[47]“一入了夏季,上身的旗袍,近于马甲化,……而两条玉臂、两条玉腿,遂都赤条条的尽露与外了”。惟经:《裸臂裸腿》,《申报》1936年6月16日,第18版。
[48]秋郎:《旗袍应改称颀袍》,《申报》1935年11月11日,第14版。
[49]施兰珍:《长旗袍与短旗袍》,《女朋友》1932年第1卷第26期。
[50]1927年的《申报》中有一则待领启事:在闸北有一个迷路的小女孩穿的就是旗袍。《迷路男女孩留慈善团待领》,《申报》1927年1月17日,第11版;在30年代初的一些小说里也会出现十三岁的小姑娘也吵嚷着要做旗袍。采芬:《送影子》,《语丝》1929年第5卷第2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