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宋靖野]从仪式理论到社会理论:过渡礼仪的概念系谱
  作者:宋靖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22 | 点击数:14682
 

  摘要:过渡礼仪在理论谱系上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其一,作为仪式理论,它以一种借自空间的直观为经验基础,强调仪式过程和次序的普遍重要性,并力图在非连续性差异中建构一种秩序感。其二,作为社会理论,过渡和阈限被视为社会结构和分层体系的一种功能状态,它们不仅是社会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社会再生产的一种原初动力。在晚近人类学理论和方法遭遇表述危机的背景下,过渡礼仪则进一步被置入非仪式性过渡、地方性生产以及后结构主义的权力解剖术中加以反思,边界论、实践论、现象学、符号学以及谱系学已逐渐成为全面检视过渡礼仪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

  关键词:过渡礼仪;空间;阈限;非连续性

  作者简介:宋靖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生。


  作为人类学、民俗学研究中一个经典的仪式理论,过渡礼仪模式如今仍然被广泛地运用于分析各类象征性的观念、行为和情境。然而,针对过渡礼仪的概念谱系、理论脉络及其当代评价的研究还很薄弱(仅见彭兆荣,2003[1];张举文,2006[2];韦冬妮,2010[3];梁宏信,2014[4]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过渡礼仪的实证性、经验性把握往往缺乏批判意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力图呈现出过渡礼仪从仪式理论到社会理论的发展过程;同时,笔者也希望在晚近人类学理论普遍遭遇表述危机的背景下,对过渡礼仪模式作一番检讨。

  一、经验、空间与结构:作为仪式理论的过渡礼仪

  与更为偏爱社会和文化本体论——亦即根植于社会文化差异之非连续性假设中的英美人类学传统相比,法国的人类学或民族学从一开始便具有更为显著的普遍主义色彩。这不仅体现在诸如马歇尔·莫斯和列维·斯特劳斯关于人类文明的一般性考察之中,同时,也充分反映在范·盖内普特别针对边缘、过渡与阈限情境的深入研究里。

  范氏的《过渡礼仪》,堪称人类学对非连续性差异或变异本身进行理论化、概念化尝试的一个里程碑。尽管他的学说在其有生之年未曾博得应有的声誉,但也毕竟在之后的数十年间被迅速地发扬光大,成为了人类学乃至更为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中一个盛名远播的原创性视角与综合性理论框架。回到范·盖内普关于“过渡礼仪模式”最初的文本表述当中。对于本文的研究主题而言,笔者希望提出以下三点,作为我们理解范氏这一理论模型三个环环相扣而又各自独立的面向和支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麻国庆]跨区域社会体系:以环南中国海区域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研究
下一条: ·[杜佩红]民族、女性与商业
   相关链接
·[庄钧然]从信仰空间看瓦猫信仰的动态建构·[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
·[王圆圆]文化空间的再造·[孟令法]社会需求与信俗治理的失衡:民间信俗空间当代兴废的政策反思
·[梅联华]浅析非遗手工技艺文化空间的依托·[马兰]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空间对“地方”的再造问题
·[刘心怡]风水协商:徽州许村的水口空间建构与村落关系·[刘贺娟 陈志生 罗姣姣]文化空间再造与民族认同建构:“东归那达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
·[林思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地方性”的“地方空间”研究·[林诗瑶]空间与地方
·[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江晨怡]以“保”为家:明清以来台州松门卫城的信仰空间研究
·[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高睿涵 刘婷]“文化空间”再分类
·[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陈学貌 马洛丹]俄罗斯民间动物故事的空间叙事研究
·[张淇源]作为类民俗的圣地巡礼:时空感重塑与记忆再生产·[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