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见麻国庆:《文化、族群与社会:环南中国海区域研究发凡》,《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2]参见[英]埃德蒙·R.利奇著,杨春宇、周歆红译:《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7、47、48页。
[3]参见[美]F.K.莱曼、张文义著,杨春宇译:《利奇克钦模式的得与失》(代译序),[英]埃德蒙·R.利奇著,杨春宇、周歆红译:《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第3页。
[4]参见刘宏:《中国—东南亚学:理论建构·互动模式·个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5]参见[日]滨下武志著,朱荫贵、欧阳菲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6]参见Philip A.Kuhn,Chinese among Others: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Singapor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ress,2008,pp.43-49。
[7]参见陈志明著,段颖、巫达译:《迁徙、家乡与认同——文化比较视野下的海外华人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3—16页。
[8]参见麻国庆:《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9](12)参见萧凤霞:《跨越时空:二十一世纪的历史人类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27日。
[10]参见[日]滨下武志著,高淑娟、孙彬译:《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0页。
[11]参见Prasenjit Duara,Viren Murthy,and Andrew Sartori,A Companion to Global Historical Thought,Chichester:Wiley Blackwell,2014,pp.1-5。
[13]参见汪晖:《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外二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48—151页。
[14]参见麻国庆:《作为方法的华南:中心和周边的时空转换》,《思想战线》2006年第4期。
[15]参见白寿彝:《宋时伊斯兰教徒底香料贸易》,《禹贡》半月刊第7卷第4期,1935年。
[16]参见[美]杜维明著,郭齐勇、郑文龙编:《杜维明文集》(第五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409—410页。
[17]参见[韩]金日坤著,刑东田等译:《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经济:儒教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2—151页。
[18]参见レォン·ヴァンデルレメ一ルレシュ著、福鎌忠恕訳:「アジア文化圈の時代:政治·経済·文化の新たなる担い手」,東京:大修館書店,1987年。
[19]参见W.T.ドバリ一著、山口久和訳:「朱子学と自由の伝統」,東京:平凡社,1987年。
[20]参见G.William Skinner,Chinese Society in Thailand:An Analytical History,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57; Leadership and Power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Thailand,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58。
[21]参见Maurice Freedman,and G.William Skinner,eds.,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22]参见C.K.Tong and P,K.Yong,“Guanxi Bases,Xinyong and Chinese Business Network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Vol.49,No.1,1998。
[23]参见张少春:《飘在新加坡:一个技术移民群体的自由与限制》,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78—180页。
[24]参见矢野暢编:《講座現代の地域研究第二巻世界単位論》,東京:弘文堂,1993年,第18—25页。
[25]参见矢野暢编:《講座現代の地域研究第二巻世界単位論》,第71—72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