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参见曾大兴《岭南诗歌的清淡风格与气候之关系》(《学术研究》2012年第11期)、《气候与戏剧、小说人物之关系》(《广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0期)、《气候(物候)的差异性与文学的地域性》(《浙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应物斯感:气候(物候)与文学创作的触发机制》(《文心雕龙研究》第10辑,2013年7月)等。
参考文献:
[1][法]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徐继增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46-147页。
[2][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49页。
[3][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江培基等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489页。
[4][晋]陆机:《文赋》,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70页。
[5]郁达夫:《杂谈七月》,《郁达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209页。
[6][清]黄宗羲:《景州诗集序》,《黄梨洲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8页。
[7][8]刘敏、方如康主编:《现代地理科学词典》,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29、99页。
[9]竺可桢、宛敏渭:《物候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10]《礼记·月令》,[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947-2949页。
[11][宋]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68页。
[12][18][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93-694、65页。
[13][南朝梁]刘勰著,詹瑛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30页。
[14]曾大兴:《中外学者谈气候与文学之关系》,《广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
[15][汉]崔骃:《四巡颂》,[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2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20页。
[16][清]宋荦:《明遗民诗序》,[清]卓尔堪辑:《明遗民诗》,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页。
[17]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06页。
[19][唐]刘希夷:《白头吟》,《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47页。
[20]刘绶松:《文心雕龙初探》,詹瑛:《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32页。
[21]刘大杰:《中国文学批评史》,詹瑛:《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32页。
[22][南朝梁]钟嵘:《诗品序》,曹旭:《诗品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
(本文刊于《学术研究》2015年第6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