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非遗保护,知识普及不能缺位
  作者:任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7 | 点击数:2049
 

  在近日举行的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中,一道关于“燕京八绝”的试题让众多考生直呼“京味儿十足”。而在之前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关于非遗保护的话题也曾经难倒不少考生。看来,要通过类似考试,对非遗仅有浅层次的了解还不够,需要积累更多非遗保护的系统知识。

  其实,非遗话题进入考试系统并不意外。随着非遗保护的深入人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也成为多个领域关注的热点。但是,在非遗概念日渐被大众接受的当下,如何进行系统知识的普及却是一大问题。

  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开展10多年,专业领域建树颇丰,特别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教科书出版及相关论著等方面硕果累累。然而,在对公众的宣传普及方面,系统知识传播仍然较少,更多是通过现场展示非遗技艺、非遗产品等方式让民众增加情感认同。如今,公众对非遗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可以适当提升其理性认识的程度。

  笔者近日发现,北京某小学自行开发了非遗传承的教材,并与手工实践课程配合,让孩子更好地认识非遗保护的意义和价值。其实,类似的工作还有很多,如通过大众媒介进行讲座和专题介绍,有责任、有计划地向公众传播非遗保护知识;大中小学则可根据地域特色编制教材,组织开展理论教学。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领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才能油然而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12月16日第1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牵手10家学校建传承基地
下一条: ·中国民俗教学走进武汉课堂 提升学生文化认同与自信
   相关链接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彭清兰]疍民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解读及其非遗保护
·[刘朋鑫]近代上海城市宣卷人考论·[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黄清喜 李欣芸]客家非遗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研究·[葛颖娅]非遗表演中的身体展演研究
·[杜韵红]从理念到路径:博物馆展演的非遗保护实践·[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陈奕青]论“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及其我国立法检视·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文忠祥]沉浸交互,互补双赢: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思考
·[王邱园]庄户剧团:还于乡野的非遗保护探索·[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