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杨青青]胡同生存空间中的权力实践
——福柯圆形监狱模式的再解读
  作者:杨青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6 | 点击数:5830
 

  由此可见,空间的含义更多的储存于蒂利所描述的空间对人的“服务”以及列斐伏尔对于空间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的含义描述才使得空间这个概念变得丰富和充实。正是由于人们具备了对抽象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知识,才使得个体之间在某一特定空间内的互动得以有序的进行。这种秩序一方面是物理空间所制造的秩序,一方面是人们基于对物理空间的理解而演变创造出的一套无形的行动规范。正是这一套无形的东西,充实和丰富了空间,让空间具有了更多的现实社会意义。所以我不能够赞同提姆•英戈尔在Against Space一文中对于空间的描述:

  “Space is nothing, and because itis nothing, it cannot truly be inhabited at all.”[8](145页)(空间是空洞的,所以它不能够真正的被占据。)

  以上的三个故事向我们阐明了空间的多维度性,如果空间仅仅被理解为砖瓦的排列和水泥的堆砌,那么空间是一种无生命的空洞的存在,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但当人们在物理空间的基础上构建出一套相对应的互动模式与行动法则,并且这一系列的法则和模式代代相传并嵌入到日常生活实践中,那么我们无法再言空间是空洞的。空间的作用力已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有当一个个体很好的习得并实践其中的规范,他便可以真正的算是生活居住在这里。任何一个外来者,虽然可以居住(inhabit)在这个物理空间中,但却需要同其他群体成员的互动来使其真正的居住(inhabit)在抽象空间和社会空间。因此,空间并非空洞无物,看似僵硬、刻板的物理空间,也为一种社会互动方式提供了基础,更何况在此物理空间基础上,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与他人在该空间领域中的互动而建立和生发出的抽象空间与社会空间。

  不难想象的是,即使生活居住在这座大杂院的人们被迫搬迁到另外的一处院落,人们仍然会深受先前所习得的这套规范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个层面来讲,空间是永恒的、动态的、同个体紧密相连的,而非空洞无物的存在。空间之于个体的意义以及空间更为丰富内涵集中在抽象空间和社会空间这一层面上。

  注释:

  ①当我完成第一阶段的田野调查工作,离开幸福大街的时候,这里已经由崇文区更名为西城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 Soja,E. W. Postmodern Geographies: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Theory[M]. London & New York: Verso,1989.

  [3][法]涂尔干·爱弥尔.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 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德]齐美尔·盖奥尔格.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 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郑震. 空间:一个社会学概念[J].社会学研究,2010(5).

  [6]Merleau-Ponty. Phenomenologyof Perception[M].Trans. by Colin Smith.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2002.

  [7]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Space[M], Oxford: Blackwell,1991.

  [8]Ingold, T. “AgainstSpace-place, movement, knowledge” in Being Alive: Essays on Movement, Knowledgeand Description[M]. London: Routledge,2011.

  [9]Tilley, C. A Phenomenology ofLandscape: Places, Paths and Monuments[M]. Oxford: Berg,1994.

  [10]Foucault, M. Discipline and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M].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1991.

(本文刊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刘铁梁]城市化过程中的民俗学田野作业
下一条: ·[曾大兴]物候与文学家的生命意识
   相关链接
·[庄钧然]从信仰空间看瓦猫信仰的动态建构·[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张永钦]夫妻权力分析:入赘婚家庭关系与家庭决策模式探讨·[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凤霞]饮食 性别 权力:饮食中的女性声音·[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
·[王圆圆]文化空间的再造·[王静]职业重塑与身份置换:乡村分娩医疗技术与身体权力转向
·[孟令法]社会需求与信俗治理的失衡:民间信俗空间当代兴废的政策反思·[梅联华]浅析非遗手工技艺文化空间的依托
·[马兰]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空间对“地方”的再造问题·[刘心怡]风水协商:徽州许村的水口空间建构与村落关系
·[刘贺娟 陈志生 罗姣姣]文化空间再造与民族认同建构:“东归那达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林思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地方性”的“地方空间”研究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
·[江晨怡]以“保”为家:明清以来台州松门卫城的信仰空间研究·[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
·[高睿涵 刘婷]“文化空间”再分类·[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