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乌丙安:让传统工艺“无孔不入”地走进现代生活才是振兴之道
  作者:张淅默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5 | 点击数:4317
 

  传统和现代、工艺和生活,都不可对立。工艺不用说了,吃饭都要有工艺的,我的奶奶、妈妈做菜就不是手艺吗?我不是传承人,但是我做的饺子馅不比别人做的差,这不是手艺吗?这都是传承下来的。离了工艺就没有生活,我认为自古以来,原始社会开始出现文化,人类的文化生态手艺就在,只要人类的两只手始终保持这个状态,而没有退化,我们的手艺绝对不会丢,手艺不可能消失,这是血肉相连的。因此现代与传统应该是亲上加亲的,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未来我们想建造出一条繁荣的、振兴的新路,必须把这两个被看成对立的概念调整过来,形成新型的生活与工艺之间的关系。当前最麻烦的问题不是工艺、生活的问题,而是解决传统和现代的问题。

  第二要考虑传统对现代生活的贴近和切入。这是要对广大传承人说的话,现在该说说你们和我要共同研究的课题。传统工艺带着新传承人以及他的群体,当年我们最早讨论传承人定义的时候,并没有作为称号来做,而是指整个拥有者,非遗项目的拥有者都应该是传承人,后来才加了代表性。其实不是说只有代表性传承人,而是更大的代表传承人的人群,整个行业、整个手艺都是成群的,现在我们不断扩大这个群,这个群不是为我们扩大的。而是原来就存在着传统社会,存在着转型期社会中,并蕴藏在民间。我们国家的传承人不是就几千人,是成千上万或者是几十万。对于传承人群体,在调查中我发现一个情况,他们的手艺非常精湛、无可挑剔,一些艺术家都没法靠上去,很多传承人都是基层的,他们的传统再深,但是对于现代生活很陌生。所以现在需要补充的不是技艺,而是如何让他们进入现代生活。要想让手艺、工艺进入现代生活,首先是传承人必须进入现代生活。进入现代生活的传承人凤毛麟角,但是一旦进入就会成功,比如说在座的吴元新大师,这是我很尊敬的一位传承人,他现在的展览在伦敦打响。最重要的是吴元新大师自己进入现代生活,他的传承人培训团队是按照现代意识处理的,是传统的师承和祖传相结合,不过主要的骨干的还是祖传,按照传统规则来做。在整个传承过程中,工艺传承了、方式方法和教学传承了,有各种手段都是按现代的方法做的,做得很有成效。我今年和他见面就讲,现在最重要的是全面熟悉精神物质的需求和精神审美需求。现代化就是现代生活吗?不一定,现代化不是欧化、西化,我们应该研究这个,我们共同进入现代生活。我自己有体会,88岁的我能做动漫,不敢叫好,但是比一比还可以,微信里也有三个大微信圈,中美一个、中英一个,中德一个,我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必须进入,从天猫上买沙琪玛是什么概念?通过天猫买满族古老的食品沙琪玛,我打开包装掰了一块吃,是满族的,但是有创新了,沙琪玛也变味了。这难道不是现代吗?这就是现代。你还想吃军阀时代我小时候吃的沙琪玛吗?已经不是那个味了。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我们传承人的队伍要进入现代生活,要有这个意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手艺本身要有振兴,在保证它最好、最精华绝活的基础上,必须得保护,这是《非遗法》规定的,也是我们自觉应该做的。保护是前提,但保护好了做什么呢?要为现代生活需要。在几个大学的培训基地,我跟教授们说不要拿德国的什么素描、法国的什么印象派去给传承人讲,他可以开眼界,但是不等于把这个学起来,学出来就四不像了,因为他们的很多技巧超过教授,包括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教授。

文章原载《大众网》2016-10-10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下一条: ·共享单车照出的种种怪象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