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刘德增:齐鲁文化 我情有独钟
  作者:鲁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5 | 点击数:2982
 

  他是钟情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知名学者之一,更是在研究、传播齐鲁文化方面的大家。

  1980年,刘德增以397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山东大学素以“文史哲”研究见长,当年的历史系拥有王仲荦、张维华、郑鹤声等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史学大家,刘德增受到了良好的史学训练。大学毕业后,他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安作璋先生研习中国古代史。安作璋先生是全国著名的史学家,以研究秦汉史著称。刘德增在其门下苦读三年,得其真传。

  从1985年发表第一篇论文迄今,刘德增在《考古》、《文史哲》、《光明日报》史学版、香港《新亚论丛》、《秦汉史论丛》、《史学月刊》《民俗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文史知识》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山东移民史》、《闯关东——2500万山东移民的历史与传说》、《大迁徙——寻找“大槐树”与“小云南”移民》、《解读山东人》、《正统的北方人》、《中国王朝覆亡检讨》、《帝国的兴衰》、《秦汉衣食住行》等专著15部,主编《历史疑案的最新线索》、《儒学传播研究》等8部,与安作璋、马新等教授合著《汉武帝大传》、《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亚细亚文明》等5部,参编《中国通史》、《山东通史》等30余部。

  刘德增学术研究的重点是齐鲁文化与中国文化,他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平实的语言和翔实的史料使枯燥的学术专著变成了大众喜爱的读物,更触动了无数山东人的故乡情结和内心的骄傲。2006年出版的《解读山东人》,曾成为畅销书;2008年出版的《闯关东——2500万山东移民的历史与传说》,曾登上《光明日报》“光明书榜”。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汇报》、香港《大公报》、澳门《联合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天津日报》、《新华文摘》、《报刊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历史年鉴》、《中国考古学年鉴》等曾摘发、转载、报道过其研究成果。

  凭藉丰硕的研究成果,1994年刘德增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又破格晋升为教授,时年35岁,是当时我省最年青的历史学教授之一。他还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闯关东文化研究会会长、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城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

  他是致力于学校传承的学者之一。

  学术研究是文化传承的方式之一。但是,在文化传承上,最重要的是学校传承。这项工作向来被视为文化普及,研究成果不受重视,出力不讨好。但是,没有学校传承,文化传承就如同空中楼阁。

  2003年,刘德增主编了山东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走进齐鲁文化》。是年,又与马新、杨朝明、杨守森教授合著高等教育教材《中国传统文化要论》。2014年,受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和山东省教育厅委托,《中国传统文化要论》改版为《中国传统文化读本》,《教育部简报》2014年第57期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读本》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所引起的社会反响,并将其作为山东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予以肯定。2014年12月12日的《中国教育报》也刊发了题为《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大学生——山东编写<中国传统文化读本>,开展多种主题教育活动》的专题报道。2015年,《中国传统文化读本》大学版又入选山东省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重点项目。

  2016年,教育部首次在京外召开现场新闻发布会,解读地方教改新政——《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山东省普通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是其中之一,刘德增是该纲要主要起草者之一。该《纲要》研制历时一年半,数易其稿。2016年夏,山东省教育厅召开《山东省普通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培训会,刘德增解读了该《纲要》的三大特色:重新回归“文化”、重新发掘“经典”、重新扬弃“传统”,引起了热烈反响。该纲要发布后,刘德增又与民进山东省委员会、齐鲁师范学院、孔子研究院及中小学的五六十位同仁,根据该纲要编写中小学教材。

  他在参政议政舞台上为弘扬、传承传统文化鼓与呼。

  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员会副主委、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他议政调研的重点领域,在政协全委上,他以个人或民进山东省委会的名义,提交了多项提案,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如莒文化是重要的区域文化之一,也是齐鲁文化源头之一,别具特色,但研究、阐发不够。为此,在2013年省政协全委会上,刘德增联合王育济、曾振宇、陈东、王云、杨波等多位委员提交了《关于设立莒文化发展基金的建议》,呼吁加大对莒文化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设立与莒文化相关的文化发展基金,成立莒文化研究院,以文化带动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大众日报》《齐鲁晚报》、人民网、凤凰网、新浪新闻、搜狐新闻、网易新闻等都做了报道。2015年,莒文化研究院成立,莒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再如,近年来,山东省在传承、弘扬优先传统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可谓轰轰烈烈。但是,刘德增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山东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对“文化”的本义不够重视。在古汉语中,“文化”指以“文”教化。在文化建设方面,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可以改善形象的文化设施,为各级党委、政府所关注,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文化的本义——以文化人,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二是形式主义。迄今为止,山东省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传统文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中“经典诵读”尤为普遍。此外,还有省文化厅主导的“尼山书院”;社区乡村主办的“道德讲堂”、“儒学讲堂”,有的地方甚至推行一村一名“儒学讲师”、一村一座“儒学讲堂”;社会团体、民间力量也在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讲座。各种各样的活动轰轰烈烈,但形式大于内容。

  三是良莠不分。传统文化教材、读物,参差不齐,各种各样的诵读、讲座,鱼龙混杂,存在误人子弟、贻害匪浅的隐患。

  针对这些问题,在2016年山东省政协全委会上,刘德增提交了《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德山东”》的提案,有关部门做了积极回应。

  在《解读山东人》一书中,刘德增定义“山东人”说:诚实、尚义、节俭、好客、粗犷、豪放,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山东人”。刘德增可谓“真正的山东人”之一。他在学术研究上崇尚孔子的一句话:“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在为人处世上,他恪守的道德底线,也是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章原载《中国山东网》2016-10-19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张士闪:风好正是扬帆时
下一条: ·陈建华:怀念赵景深先生
   相关链接
·[刘德增]与俗同好恶:齐国的民俗方针与民俗·[刘德增 刘天佐]“剃头”何以“死舅”
·[刘德增]入乡随俗与故乡记忆:明清以来中国移民的文化选择·[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孟令法]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历史演进·专家学者谈数字时代的非遗传承与创新
·[徐晓青 刘德增] 胶东半岛上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的集体记忆·[张举文]从刘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象看民俗认同的地域性和传承性
·[讲座预告]阅读的宝卷——以上海惜阴书局为例(北大,2018年10月20日周六9:00)·中国文化遗产:英姿飒爽走向世界
·[刘德增]秦汉民居的类型、功能及布局·漫谈中国文化中的“鸡”
·“中国文化中心数字图书馆”上线 打造优质中华文化展示平台·[周兵]二十四节气:科学与中国文化智慧相融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谈中国文化遗产的实践与经验·[姜鹏]《中国文化史丛书》出版的台前幕后
·文化部介绍2016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 要振兴传统工艺·“河南非遗之夜”揭幕马耳他中国文化周
·[乔忠延]漫谈中国文化中的“猴”·[吴保和]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