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张士闪:风好正是扬帆时
  作者:大众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5 | 点击数:2800
 

 

        担任山东大学民俗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兼任《民俗研究》、《节日研究》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乡民艺术发展与公共社会建设》、教育部蓝皮书项目《中国民俗文化发展年度报告》,致力于《山东民俗生态与相关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山东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重要课题的推进……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教授是个大忙人。他还是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并在国内颇有影响的山东省民俗学会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他乐此不疲。

  张士闪的学术历程其实并不轻松。1993年,还在山东艺术学院任教的他,选择做一位职业民俗学者,并在国内首创艺术民俗学学科。当时,民俗学还是个冷僻学科,他的学术选择曾让朋友大惑不解。凭借“板凳要坐10年冷”的韧劲儿,他以村落研究为基点,长年坚持田野调查,致力于阐释民、俗与整个国家社会的互动关系,以讲究实证的个案研究和艺术民俗学学科理论构建蜚声学界。其苦心孤诣之作《艺术民俗学》于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项目,为当代高等教育引入新的文化视野与教学资源。梳理其20年的学术生涯,可以说,他前10年是以学术研究为民立言,促进国家改革进程中的“还俗于民”;后10年则在延续原有学术道路的同时,试图进一步对当今蓬勃发展的民俗文化顺水推舟,助推当代社会发展。

  新世纪以来,国内“民俗热”逐渐升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保护制度确立,民众对于自身传承的民俗文化的自觉意识日渐增强。以此为背景,张士闪开始了向“非遗”的传承、保护、利用,民俗旅游规划,传统节日的“学以致用”式的学术转型。“眼光向下,以小见大,以扎扎实实的民俗调查为基础,以服务当代社会发展为己任”,这是他的心声。

  事实上,承担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决策参考和社会效益,业已成为山东大学民俗学团队的重要特色。近年来,张士闪以策划民俗文化产业项目的方式,积极促进民俗资源的产业转化,协同地方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他主持的“潍坊市寒亭区柳毅传说”资源调研,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等,都获得成功。他设计的“莱芜市颜庄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已进入施工阶段。近年来,山东省旅游局举办的“好客山东贺年会”大获成功,他是功臣之一。作为其中一大亮点的“抢福游戏”,他不仅亲历亲为,而且在新闻发布会上担任发言人。2010年,山东省旅游局委托他主持《山东省民俗文化乡村旅游总体规划》这一重大课题,寄望他以国际前沿的民俗旅游理念为山东旅游增色增量,挖掘新的民俗旅游亮点。他还深度参与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启动的“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创新”项目,以及由文化部王文章副部长挂帅的“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国家决策咨询项目,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中的《二月二》、《七月十五》、《春节山东卷》等课题。2011年11月,在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的济南?第2届春节文化论坛上,张士闪提出“在国家法定假期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实行以地市为单元的弹性增量放假制度”的倡议,引起巨大反响。他2006年提出的“政府主导,学者主脑,民众主体”的“非遗”保护工作原则,被认为是深中肯綮。

  张士闪还长期担任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多次组织学术研讨与社科普及活动,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如“民俗文化进高校”连续被评为山东省社科普及周优秀项目,“山东省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评选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等。学会多次被山东省社科联评为省级优秀学会,本人多次被评为山东省社科普及周活动先进个人。

  “风好正是扬帆时。”学术方向的合理选择,使张士闪的学术之路逐渐宽广。他认为,“民俗文化在今天,不仅要关注其文化遗产的意义,还应视为活态的文化现实,发掘它在当代社会中所承担的社区整合与精神重建功能,从参与公共社会建设等层面发挥其人文关怀与经济发展作用。”张士闪以民俗知识助推社会发展,以参与社会实践滋养学术,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一系列荣誉纷至沓来,也就并非偶然:张士闪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高校第5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山东省“齐鲁文化英才”,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成果:

  “山花奖”·中国民间文艺学术著作一等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2007)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9)、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8):《中国家族教育》

  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中国传统木板年画的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2008)

  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论20世纪中国乡民艺术研究》(2009)

  泰山文艺奖二等奖:《中国艺术民俗学》(2009)

文章原载《大众网》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刘锡诚]余未人:从作家到学者
下一条: ·刘德增:齐鲁文化 我情有独钟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韵伊]遗产利用的社区视角与多元价值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