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民俗大家刘魁立“释”新时代慈孝:不限家庭和形式
  作者:记者 施佳秀 牛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16 | 点击数:2308
 

  “‘慈’不一定局限在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另外一种环境里仍然有长者对晚辈的关爱。现在常常把回家过年作为‘孝’的体现,实际上这是一种具象的体现方式,‘孝’远远要大于回家过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在15日浙江东阳举行的2016中华慈孝文化节上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新时代的“慈孝”不局限于家庭,也不局限于表达的形式。

  2016中华慈孝文化节由中国新闻社、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浙江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浙江省青年联合会为指导单位,杭州灵隐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台湾佛光山、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等共同主办,是2015浙江孝亲沙龙的升级版。

  自古以来,“孝”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难以分割。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就有了“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描写。从汉文帝的为母侍疾尝药,到北宋黄庭坚为母洗涤溺器,再到元代郭居敬收集编撰而成《二十四孝》读物……“孝”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从未间断过。

  在刘魁立看来,中国的慈孝与家庭关系紧密,其中,中国的节日体系与国外的节日体系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中国的节日大多包含着孝的内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那就是“家”,而这个“家”,就是以父母和儿女之间的关系作为主旨的。

  与以前古人所说的“二十四孝”相比,刘魁立认为,慈孝在新时代下既有继承,也产生了新的内涵。

  “家庭本身的结构就有所变化。”刘魁立说,以前是四世同堂,现在则倾向于构建自己的小家庭,在小家庭里,处理上下代的关系就有了新的背景。

  不仅如此,随着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都市上班族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许多人背井离乡在大城市工作,不少人因客观原因难以回家一次,过年回家就成为了“表孝于行”的方式。

  刘魁立坦言,“回家过年”实际上只是一种具象的表现孝道的方式,而真正的孝道远远要大于回家过年。

  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诠释慈孝?

  刘魁立举例称,现在很多人认为慈就是爱,因此产生了很多的“小皇帝”、“小公主”,这样的溺爱反而害了孩子,产生不好的效果。

  “一个长辈和一个孩子谈话,这当中本身就既包含长辈对孩子的关爱,也有孩子对长辈的尊敬。这就是慈孝的一种基本体现。”刘魁立说,“慈孝”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小的家庭空间,而是要拓展到更大的社会领域,即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为弘扬“慈孝文化”,中国新闻社、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浙江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浙江省青年联合会为指导单位,杭州灵隐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台湾佛光山、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等共同主办了2016浙台孝亲人物评选活动。本次活动是浙江和台湾首次“牵手”寻找孝子贤孙,为两岸民众树立榜样,最终评选出最具典型的十位2016浙台孝亲人物。

  “这是好事。”刘魁立说,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这些孝亲人物的行为应该作为一种社会提倡的方向来加以表彰,见贤思齐。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6年08月15日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高忠严]人生礼仪及其蕴藏的真挚情感
下一条: ·浅议徽派雕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相关链接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张永钦]夫妻权力分析:入赘婚家庭关系与家庭决策模式探讨
·[叶婷婷]温州市永嘉县高额嫁妆与家庭结构关系研究·[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刘魁立文集》(八卷本)新书发布会 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
·[金卿莹]秦汉义乌颜乌传说与儒家孝伦理的传播·[胡港]家庭教育民俗的概念、调查方法及展望
·[刘魁立]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 20周年·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刘魁立先生讲授“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
·[孙笑非]新式家具下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家庭生活的变奏与空间秩序重构·[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
·[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刘桃 包先康]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
·[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刘魁立]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罗兆均 何志强]从宗族到家庭:土家族村落信仰空间与权力走向·[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命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