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建立民俗文化通向现代社会的渠道
  作者:记者 郭菁荔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13 | 点击数:1981
 

  市北区重庆南路5号坐落着一家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枣红色的遮阳棚上印着并不复杂的店名“匠人艺站”。

  剪纸、年画、布艺等20余种古今技艺融合的手工艺藏品,舶来的“咖啡”与纯柴木烧造的杯子,贯穿古今的民艺藏书……这是青岛首个民艺创客基地,以“民艺展馆+创意部落”的多元组合形态,为民间艺术家提供了一个与市场对接的平台。

  “我这里大多数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工艺藏品,多数都经过创意改造,像桌子上的这个大红色剪纸作品,它其实是一个防烫垫,实用性与观赏性兼顾,反而更容易被市民所接受。”既是民俗学者又是匠人艺站老板的鲁汉告诉记者。

  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我们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截止到2016年7月,青岛非遗国家级项目已达到12项,省级项目47项,市级项目97项,区级项目372项。非遗传承人的年龄多集中在50-60岁之间,多数生活在农村。尽管每个传承人每年能按不同级别获得不同金额的资金补助,但是大多数非遗产品面临社会需求下降、呈现方式老旧等问题。

  “民俗文化产业必须‘借势转身’,寻找适合的生存方式。”鲁汉表示,民俗艺术实现“借势转身”,必须重新“飞入寻常百姓家”,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来。“民俗艺术不应该是精英化的,而是大众化的。它本身并不是“只可仰视”的高层次的艺术,而是渗透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的习俗。”他说。

  鲁汉认为,现代的年轻手艺人有创新思维却欠缺精湛的技艺,而老艺人却恰恰相反。目前青岛亟需一个平台把新老手艺人集聚到一起,在造势的同时又能让他们互相之间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据了解,由青岛市手工艺从业者、手工艺研究学者以及手工艺志愿者自愿组织建立的青岛市手工艺协会近期即将成立,该协会将通过创造具有时代文化承载力的作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匠人精神”;以各种形式开展手工艺领域从业人员的培训,进行手工艺的交流、推广、宣传、鉴证等活动,努力提升青岛市手工艺产业的影响力。

  在青岛,关注与传承民俗文化的还有一群“95后”的年轻人,他们是青岛大学民俗学社的成员们,在指导教师、文学院副教授马光亭的带领下,用“田野调查”的方式为民俗文化延续生命。

  去即墨市毛公泊村,向非物质文化遗产虎头鞋虎头帽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秀兰老人学习传统民俗中虎头鞋帽的制作;在胶州城隍庙,将碑文内容、一砖一瓦都用绘图的方式准确记录在图纸上……田横祭海,胶南泊里红席,城阳青云宫,凤凰古村落……十年来,民俗学社的足迹踏遍了整个青岛地区。

  民俗学社最初的成立源于马光亭的一项关于大学生对民俗态度的调查。“通过调查,我发现,这些孩子并不是对民俗文化不喜欢,而是压根对它不了解。”马光亭告诉记者,当代年轻人需要通过更多的渠道去见识,了解我们地道的民间文化,而民俗学社的成立能在青大的学生中打通一条民俗通向现代社会的渠道。

  “不要怪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们去过洋节,毕竟对于学生们来讲,很多传统节日是断层的,他们并不知道怎么过。”马光亭说。

  “如果我们将民俗仅仅看做一种历史的‘遗留物’,而看不到其本身的发展规律,那么我们所做的保护也就只能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三学生张建军告诉记者,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历代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

  与青岛大学用 “田野调查”的方式不同,海大的这群年轻人选择为民俗学者、爱好者们构建传播平台的方法传承民俗文化。

  2014年,在海大文新学院李扬教授的带领下,张建军与7名同学接手了中国民俗学会纸阅微站APP的开通运行工作,专门用于发布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前沿学术信息,目前已开设学会动态、学术资讯、热点话题、藏书楼、民俗影像等11个栏目。

  2015年,“田野采访”系列笔谈在海大学报开辟专栏,至今已收到高校民俗学硕博专稿20余篇,并引起中国民俗学网、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等网站的关注,纷纷转载。

  张建军告诉记者:“也许我们的力量现在相对微弱,但是通过传播的力量总会影响到更多的人来关注民俗。”

  (原文刊于《青岛全搜索电子报》2016年12月2日)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华东师大民俗学研究所“吉庆有余——博物馆驻校服务”活动完美收官
下一条: ·专家学者呼吁更好地传承“二十四节气”
   相关链接
·[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
·[麋鉨萌]中式恐怖游戏的民俗应用与玩家体验·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林继富]跨界、破圈: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融入现代生活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丁津津]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风热潮下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思考·[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