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江帆]从神灵“移民”看民间信仰的传承动力与演化逻辑
  作者:江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09 | 点击数:7619
 

[摘 要] 辽西地区的“李龙王赶香烟”信仰活动源于山东的“秃尾巴老李”信仰,山东移民将其载携“出关”后,在沿袭原有文化记忆的基础上,依循文化固有逻辑,对这一民间信仰予以重新建构,并最终在辽西生根扩布。在融入当地的文化调适中,这一信仰仪式由“静”到“动”发生着演化,生动地体现了民间信仰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文化资源,在闯关东移民群体的文化建构中的认同功能,凸显出民间信仰所具有的文化策略本质。以民间信仰的建构与演化机制来看,在生成与传承演化的进程中,信仰的持有主体一般都能根据外部生境的变化,自觉运用原有的文化经验和民间智慧,将原生文化所建构的信仰象征符号以及权力话语予以巧妙地调适,使其成为新的生存环境中民众能够接受和认同的地方性知识,并且会根据本群体以往的集体记忆和对原来的信仰事实的理解,重新建构起一种具有地方性和本族群文化属性的民间信仰话语体系。

[关键词] 秃尾巴老李;山东移民;李龙王赶香烟;演化逻辑;文化策略

[作者简介] 江帆,女,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沈阳 110136),主要从事生态民俗学和民间信仰研究。


  辽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喀左)地处辽宁省西部朝阳市,是辽、冀、蒙三省(区)交汇地带,辽西走廊北通道要冲。喀左县甘招镇大杖子村的山东移民有每年农历三月三举办“李龙王赶香烟”之俗,所谓“赶香烟”,即由当地信众恭抬李龙王神像在附近十里八村“走亲访友”,人神联手串亲戚。这种恭请李龙王“出游访亲”的仪式,当地人俗称“李龙王赶香烟”。自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始,这一信仰习俗活动已沿袭260余年。这些历史上为生活所迫“闯”居关外的山东民众,以衍生于山东故土的“秃尾巴老李”这一神灵作为在异乡生存发展的保护神,以其为精神信仰的支撑,来应对生境变迁后的文化调适。如今,这一民间信仰及其习俗历经岁月的积淀与演化,已经成为具有辽西特色及移民文化特色的区域性文化传统。

  一、“秃尾巴老李”信仰的缘起与“李龙王赶香烟”承载的历史记忆

  历史上,山东省是“秃尾龙”信仰的发源地,民间将“秃尾龙”俗称“秃尾巴老李”,也有李龙王、李龙爷、李老爷等称谓。辽西喀左三月三“李龙王赶香烟”与山东“秃尾巴老李”信仰一脉相承,是这一信仰流传至关外的演化形态。

  喀左甘招镇大杖子村一带为历史上山东省闯关东移民的聚居区域,当地民众绝大部分祖籍为山东文登县,清乾隆年间从山东省登州府迁徙至此定居,至今已繁衍有十几代人。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村民们都要举办隆重的“李龙王赶香烟”活动。仪式的开场,会首总要庄重地唱起代代传唱、略显苍凉的秧歌词:“三月里来三月三,李老爷出宫赶香烟,狼牙旗前面铜锣开道,黄罗伞保驾在两边。”“三月里来三月三,李老爷圣会代代传,代代相传传至今,追忆来自回龙山。”开场秧歌词中所唱的“回龙山”,系指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文登境内的回龙山,此山坐落于山东文登宋村镇,为一座平顶孤山,虽其貌不扬,但与辽西的山东移民有着难以割舍的精神关联,连接着他们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清代文学家袁枚在《子不语》一书中,较为完整地记载了“秃尾巴老李”信仰在文登的缘起:

  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沤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后数年,其母死,殡于村中。一夕,雷电风雨,晦冥中,若有物蟠旋者。次日视之,棺已葬矣,隆然成一大坟。又数年,其父死,邻人为合葬焉。其夕,雷电又作。次日,见其父棺从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嗣后,村人呼为秃尾龙母坟,祈晴祷雨,无不应。此事,陶悔轩方伯为余言之。且云偶阅《群芳谱》云:“天罚乖龙,必割其耳,耳坠于地,辄化为李。”毕妇所食之李,乃龙耳也,故感气化而生小龙。[1]153

  查阅清康熙、雍正、道光、光绪四朝《文登县志》,均有对秃尾龙传说的明确记载。明朝弘治皇帝曾封李龙王为掌管五湖四海九江八河总龙王,清道光皇帝也亲赐李龙王“溥惠佑民”金匾,以颂其德,并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二祭祀龙王与龙母的仪式活动列入正式祀典。由于这个缘故,文登县回龙山的龙母庙、龙王殿香火之盛,为其他庙宇所不及。山东除文登之外,还有临沂费县、菏泽王浩屯镇、青岛即墨、潍坊诸城等地,也都有“秃尾巴老李”源生此地的各种传说,这些传说各具形态特色,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秃尾巴老李”奇异孕生,断尾离家,孝母佑乡,除暴安良等神功业绩。依托“秃尾巴老李”信仰建造的庙宇,在山东境内也有多处,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文登回龙山上的龙母庙与龙母坟,以及山下的龙王殿。这些自明代即修建起来的宫观庙宇,历史上每年都举办盛大的庙会。

  山东民众年复一年地在境内独特的信仰空间内展演着各种对“秃尾巴老李”的信仰仪式,连同那些广布民间的口头叙事,使“秃尾巴老李”信仰与山东区域的其他文化传统形成一种互为解释之势,映射出一方水土上某些特有的关系、秩序和逻辑,具有文化标识的意义。在与区域传统及民俗生活的种种密切关联中,“秃尾巴老李”信仰已深入人心,深刻地影响着山东民众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由于“秃尾巴老李”信仰承载着山东民众关于特定历史情境的文化记忆,故而这一信仰被山东移民载携“出关”后,成为了在其聚居地获得认同的合法性依据,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历史不仅是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2]71历史上,远离故土定居关外的山东移民,为消解生境变迁引发的精神焦虑,抒发难以遏制的怀乡念祖之情,迫切需要依托某种文化形式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同时,也需要依托某种文化形式在新的生境时空里能动地创造历史。“秃尾巴老李”蕴含有大量那方水土上滋育出来的历史文化内容,具有浓郁的故土文化象征意味。从这个意义上说,“秃尾巴老李”信仰既是一种对祖籍地生活的历史记忆,又是移居地的现实生活方式,体现着厚重的齐鲁文化内涵,成为定居关外的山东移民体认与表述自身文化的首选方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王加华]显与隐:中国古代耕织图的时空表达
下一条: ·[刘宗迪]《山海经》与古代朝鲜的世界观
   相关链接
·[王立学 王全宝]“秃尾巴老李”姓什么?·[刘璐瑶]黑龙江地区秃尾巴老李传说的移民情结
· 中国秃尾巴老李传说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陈福奎]浅谈喀左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民俗的形成存续和传承保护
·[江帆]“秃尾巴老李”出关:民间信仰的传承动力与演化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