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月:我们从画面上,能够感觉得到我国是地域辽阔,在不同的地区,同一季节展现的景象也是绝不相同的,那么之所以今天我们还传唱着很多诗词歌赋,都是跟季节气候有关系,跟古代文人墨客的记载,还有他们的描述,是绝对分不开的。我身边坐的这位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刘铁梁刘教授。您研究了不少古诗词,像我们刚才说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就是表现物候的一首最著名的诗词了。其他还有一些什么呢?
刘铁梁:是这样的,我先说明我是研究民俗的,不过对古诗词稍微了解一点,因为它确实又给我们传达了很多古代民俗的信息,在文人之前,倒是普普通通的百姓,就很关心二十四节气,在越早的时候,人们对天文的关心决不亚于我们今天对天文的关心。《诗经》里边有大量的诗句,全是关于二十四节气天象变化的,所以明末清初的一个文人叫顾炎武,他就感叹到,他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像《诗经》里边的句子,他举例说:“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来的文人也经常关心四时美景的变化,陆游他注意到南方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很不同,他说:“蜀中常燠少雪霜,绿树青林不摇落。”北方的树叶到了秋天就会摇落,但是南方一冬都不会有这样的现象。再有,像宋代的范成大,他就注意到农民在阴雨连绵的芒种时节怎么样辛辛苦苦的耕作,他歌咏到:“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像这样的古代文人的诗句,我觉得都给我们留下了古代在四时人们出行、劳作和开展各种活动,还有很多的风俗习惯的材料。所以,我认为这是中华文化和艺术的瑰宝。
肖薇: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再加上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即使是在同一个节气里,大家的生活真的是截然不同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多彩的民风。
寒食春过半,花浓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因气候、地理和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一个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景象。我国的民俗文化,在整体保持中华特色的同时,各地各民族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有关的国际专家认为,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国度,中国传统民俗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每一节气因地区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从傣家新年的泼水,到黄河流域的清明禁火,从古代的帝王之家的迎春大典,到每一地每一族不同风俗的婚丧嫁娶,无不浸透着古朴的民风。在我国总结民俗活动的谚语更是多的不胜枚举,像“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谷雨花”等,都是非常恰当的总结。中国民俗文化,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祝愿我国的民俗文化,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东方月:真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然说各地的习俗是千差万别,但人们普遍重视的好像就那么几个节气,像立春、立夏、冬至、清明等。立春时,我记得古代的皇家有迎春大典。
刘铁梁:是,二十四节气里边有少数的成为了,我们全民族的节日,它被纳入到我们这个民族一年周而复始的节日系列当中,大家知道有许多的节日,不是按二十四节气来定节日日期的,二十四节气里边最有名的节日,我个人的看法,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清明,此外相对熟悉的还有立春、冬至这样的节令,我们会有一些民俗活动。立春的时候,古代官方带头的要举行一个祭春的典礼,它的主要的活动内容,我们百姓叫“鞭春牛”,早期的时候可能是用泥土做成一个牛的样子,也就是一个泥偶,然后用鞭子来抽打它,然后劝告全天下的百姓,都要注意时令开始春耕了。后来大概是在宋代的时候,这个春牛从文件上看它可能已经变成真牛了,但是鞭春牛的活动还是有。还有习俗叫做“剪春花”,贴在窗户上表示迎春,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夏至的时候,一般在民间比较注意特别是妇女开始互相馈赠一些小礼物,比方说扇子,还有香囊。民间有冬至大如年,或者“过小年”的说法,凡是在过年的时候做的事情,冬至都可以小型地做一下。在台湾人们会蒸九层高的年糕,用以来表示祭祖,不忘祖先,不忘故土。
东方月:民以食为天,所以在民间,有节气跟我们时刻相关的,也就常常体现在这种方面,所以老百姓也编了很多的民间谚语。我是不是先请现场的观众朋友给我们说几个民间的谚语。
观众:“春分,春分,麦苗起身”。还有“清明前后整秧田”。还有“春蚕不吃小满叶,夏蚕不吃小暑叶。”
观众:我们那里,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的耕作有很多说法,比如说,立夏,就有个说法:“立夏不下,犁耙高挂”。就说立夏这天如果不下雨,这年的收成就没了。
东方月:我还知道一个谚语叫:“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就是如果过小寒时还不忙着往家里囤东西的话,大寒的时候过年就不好过了。这些听上去那么朴实,但其实个中都是道理。
肖薇:民谚听起来非常有趣,但是我仔细地琢磨了一下,民谚它说的都是节气和农事的关系,大多是这样来描述的。我去苏州出差的时候,在茶馆里面喝茶和别人聊天,我就欣赏到一首弹词,结果在场的人都拍案叫绝,为什么呢?因为这首弹词非常的绝,它把二十四节气和戏名给结合起来了,而且还揉进了很多物候现象,可以说是丝丝入扣浑然一体。在今天我们也把这个节气歌,用弹词表演的这首节气歌,也想让大家欣赏一下,但是不是弹词了,我们请到的是北京曲艺团的曲艺演员,他们是用北京琴书的形式创作的同一部作品,现在一起来欣赏一下。
这个段子可老,这个段子老到什么程度了,比我姥姥的姥姥岁数还大,这个段子好在哪儿呢?它把二十四个节气和我们古代的戏剧联合在一起了。大家也很辛苦了,我就卖卖力气给大家唱这段《二十四节气与戏剧》。
(唱:)表的是《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蜇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的本是《风筝误》,谷雨时在《西厢》好养蚕,《牡丹亭》立夏花零乱,《小簪》小满布庭前,隔溪芒种《渔家乐》,《义侠》同耕夏至田,《白罗衫》在小暑最得体,《望江亭》大暑时对风而眼,立秋后向日的葵花放,处暑时在《西楼》又听晚蝉,你看那《翡翠园》中白零露,秋分《折桂》月华天……立冬时畅饮在《麒麟阁》,《绣襦》时小雪正好咏诗篇,《幽阁》大雪红炉暖,冬至一到这《琵琶(记)》就懒得去弹,小寒高卧做个《邯郸梦》,一捧《雪飘空》又交大寒。
肖薇:真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在书上看到过这样的谚语,“惊蜇不耙地就像蒸馍走了气”,我理解就是蒸馒头如果要是走了气,这馒头可能就是夹生的,如果是种地的话,估计粮食得减产。还有一句话叫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也就是说农事活动,真的是到了什么样的节气,应该干什么样的活,是刻不容缓的,怎么会有这么严格的规定呢?
郑大玮:农业的确和节气密不可分,贻误了农时,一年的收成轻则减产,重则甚至绝收,这是由于,我们中国季节特别的分明,所以我们中国古代人民,就非常重视要掌握农时。
肖薇:您能不能举个例子呢?
郑大玮:比如刚才说的惊蜇,“惊蜇一犁土,春分地如筛”,为什么惊蜇一定要耙地呢?惊蜇土壤开始解冻,土壤中这点水分,如果这个时候不耙地,不保住墒,“春分地如筛”,水分一部分就下渗,一部分就蒸发。
肖薇:非常宝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