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6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6年会专区

[王明月]在群体与个体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之争
——以扁担山地区蜡染生产实践为例
  作者:王明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0-26 | 点击数:2528
 

 

 
在群体与个体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之争
——以扁担山地区蜡染生产实践为例
王明月
(中山大学)
 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的实践,需要解决群体与个体的关系问题。本质而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问题。本文以安顺市镇宁扁担山地区的蜡染生产实践为个案,通过分析群体身份借助个体进行表达的机制、个体身份的混杂性及其行动策略,对非遗保护中群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展开探讨,进而对《伦理原则》的实践理念进行反思。
关键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传承人;身份;蜡染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明 曾舒]水旱灾害民俗的功能
下一条: ·[王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喜与忧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刘先福]“保护”的概念史:从民俗过程到非遗过程
·[曾榆净 梁莉莉]“看见”多重行动逻辑下的女性传承人·[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
·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写在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之际·[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置于核心地位”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唐璐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列入机制的挑战与治理选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