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湾霹雳布袋戏的发展利用新兴材料、影视表达和视觉技术,加上导演、编剧和后期处理,实现了布袋戏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华丽转身,用“霹雳化”这一概念描述台湾布袋戏的传承与发展模式,能很好地为民俗艺术和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提供理论借鉴,通过对其经营者黄氏家族的个案研究,力图从一个侧面展现台湾布袋戏流变的现代性谱系。
关键词:民间艺术;木偶戏;动漫;闽台文化
布袋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 因造型只有偶头和四肢躯干为实木雕刻所致,而全身其他均为布料缝制,所以称之为布袋戏。根据民间传说,布袋戏的技艺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泉州。随著早期福建移居台湾的先民,布袋戏也跟著来台。布袋戏对于两岸文化交流有着重要影响,是闽台文化的历史见证者。笔者在台湾政治大学访学期间,得以到布袋戏之乡的云林县调研,这里既是布袋戏这一民间艺术在台落地生根的原生文化空间,同时也是布袋戏的“迪斯尼乐园”和“好莱坞”。说它是原生态,因为它传承历史久远、谱系完整、保留戏目众多,这主要得益于黄氏家族能世代坚守、扎根本地,这种“家族根系模式”可以看成是许多民间文化传承发展的“成功学”,当然也是保证其“纯正”的诀窍;说它是流行文化,因为云林县的布袋戏通过文创技术的包装,形成了以传统布袋戏为核心的现代霹雳布袋戏演艺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不同于寻常的民间文艺,只有传承人个人技艺的发挥,而更多地依赖于投资、市场开发、旅游支撑以及导演、编剧、拍摄、后期以及数字视频播出平台等现代文化生产模式,我们暂且将布袋戏的这种变迁叫做布袋戏的“霹雳化”。
一、霹雳化:台湾布袋戏的现代性谱系
提线傀儡戏、布袋戏(掌中戏)、皮影戏并称为台湾三大传统偶戏表演艺术。它们都是十九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福建、广东地区的移民带入而发展沿续的,其中以布袋戏在台湾的发展与改变最大。台湾文化既有民族融合又有外来政治势力压迫,台湾布袋戏的演出文化便是在这样复杂环境下的发展,到上世纪后期数位技术的发展才为布袋戏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提到台湾布袋戏,就不得不提云林的黄氏家族。云林黄家四代对布袋戏传统艺术的承继及创新,犹如一部台湾布袋戏发展史。台湾云林布袋戏世家第一代掌门人黄海岱先生堪称为台湾布袋戏的“通天教主”。黄海岱先生生于1910年,卒于2007年。1930年成立“五洲园”,其嫡传及再传弟子估计占台湾布袋戏剧团一半以上,是布袋戏界势力最大的派系。
台湾云林布袋戏世家第二代掌门人黄俊雄先生为黄海岱的次子,生于1933年。他将布偶尺寸加大,强调眼部的神气,以流行音乐取代传统的锣鼓。布袋戏被搬到电视上表演,在台视播出后轰动全台湾。黄俊雄布袋戏在70年代确实“轰动武林,惊动万教”。1974年,国民政府以“妨碍农工作息”为由停播该剧。1990年以后,黄俊雄一脉,又分出了霹雳布袋戏、天宇布袋戏,金光布袋戏,和神魔布袋戏。其中影响最大的乃是黄俊雄之子黄强华与黄文择创立的霹雳国际多媒体公司。黄强华心思细密、饶富文采,兼任导演、编剧双重身份,因写的剧本天马行空,变化多样,而享有“十车书”的雅号。黄文择擅长布袋戏最重要的口白绝学,以一人配上所有戏偶的旁白,这是掌中戏精神亦是家训,素有“八音才子”美称,是当前布袋戏配音界的第一把交椅。两兄弟将布袋戏的表演组织提升成企业化、多角化的经营。
21世纪的文化生产者大多经由公司组织,“霹雳王国”的“霹雳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黄强华与黄文择在1992年创立了“大霹雳节目录制有限公司”,将布袋戏引入录像带市场。同时,两兄弟积极搭建属于自己的霹雳卫星电视台,这就保证了霹雳布袋戏的播出渠道。霹雳在云林县虎尾镇拥有占地6,000多坪的三大摄影棚,全部规划为拍摄布袋戏所使用,是全台、甚至全球最大的布袋戏全制作中心,十几年来拍出上千集的霹雳系列布袋戏电视剧集,堪称台湾影视史上最长青的连续剧节目。同时,6000多坪的摄影棚免费向公众开放。多数旅行社在台南线旅游行程中,也很乐意给游客加上黄氏家族一直在像迪斯尼那样努力塑造观众心目中的“偶像”。这些布袋戏中的主角最终都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影视明星”或者偶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城市文化论坛 【本文责编:赵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