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林继富:《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
  作者:林继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0-18 | 点击数:9779
 
 

  汉族、藏族文化交流涉及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汉族、藏族文化水乳交融的现状,让我们针对一类文化或某一个文化很难分清楚它们之间的界限,但是,汉族、藏族文化生活的边界却是明确的,汉族和藏族在发展道路上中具有清晰的历史脉络,因此,汉族和藏族文化具有的文化个性和特点也是清晰和明白的,这些为我对汉族、藏族民间故事的研究提供了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但是,如何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汉族、藏族文化交流研究,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困难的事情。我们深知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并非只是两个民族之间的事情,而是具有多民族、多地域以及历史长、地域广等多维度的特性,民族文化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到民众生活的诸多层面,并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无处不在。我以为,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刻意为交流而交流,尤其在中国早期社会,文化之间的流动因生活的需要表现为自在和自然。因此,选择任何一个领域均可以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研究,但是,有些领域的人为因素稍微多一些,有些刻意为之的文化交流却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相反在其他领域的交流却显得十分频繁。

  民间故事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交流普遍的文化类型之一,也是生活化程度高的文化存在,尽管它常常以类型的方式出现,但是,当这些被悬置起来的类型游离于类型之外被民族或地域“在地化”以后就成为地方文化传统和民众的生活方式了。为此,我以我熟悉的汉族、藏族民间故事为突破点,试图通过民间故事为对象,展开汉族、藏族相互依赖,彼此协助、采借和融合的历史图像和文化世界的讨论,试图回答汉族、藏族民间叙事交流中表现出来的文化的共同性和生活化的个性表达。

  然而,汉族、藏族民间故事繁多复杂,除了通过无数采录者搜集上来的民间故事之外,还有大量流传在民众口头上的民间故事,因此,如何选择最为合适的研究对象就成为难点和突破点。经过慎重的选择,我决定以民间故事类型为切入点,从类型学的角度探讨汉族、藏族民间叙事之间的交流关系及其交流效果。我们知道,民间故事是流动性很强的口头传统,它可以跨越地域、跨越族群、跨越时代而彼此吸纳、整合和涵化,这样,当民间故事进入到“在地式的民族化”过程的时候,其文化基因和民族特性在新的文化关系中得到或多或少的表现,在这些民间故事中民族思想和价值观念也或多或少地传递下来。为了展示汉族、藏族民间故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在选择汉族民间故事的时候,在地域上既运用与藏族生活区域相同或相近的汉族民间故事,也使用远离藏族生活区域的汉族故事,在材料选择的过程中,试图提供汉族与藏族在文化心理共同性、生活彼此关联的作用下民间故事展现“平行”和“影响”的图景。

  写作这本书,前前后后算起来已有三十年。1986年7月到西藏工作,我就立志撰写一本包括民间叙事在内的汉族、藏族文化交流的稿子。记得我当时用我所在单位—西藏农牧学院教师备课本抄录了大量汉族、藏族文化交流的经典言论,写下了自己的读书笔记,也曾就汉族、藏族文化交流写过近百页的文字初稿,这些业已发黄的手写稿至今保存在我手中,视作珍宝。

  1989年3月,我为了考察汉族、藏族文化交流情况,曾经一个人坐长途汽车从西藏的林芝到拉萨,从拉萨到青海的格尔木,从格尔木到甘肃的敦煌,从敦煌到北京,一路上的艰辛自不在言。记得当时我从拉萨到格尔木已经是深夜,迷迷糊糊地走下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的汽车,满身灰尘、全身疲惫,感觉很是陌生,但又有一种亲切感和幸福感。

  在敦煌莫高窟,我仔仔细细地观看洞窟里的佛教故事图像,解读图像背后的故事及其包含的思想内容,体味故事里流动的文化血脉。在这里,我敬佩我的老乡王道士的发现。我走在莫高窟的路上,仿佛看到王道士蹒跚的步履,一担担挑着淤沙,护卫着莫高窟里佛教画像的场面,也看到英国人斯坦因觊觎洞窟里琳琅满目佛经故事画像及其宝贵佛教经卷的贪婪。在这里,我似乎看到了汉族、藏族文化在敦煌交集的行云流水,似乎看到了汉族、藏族民众在敦煌和谐和润的生活状况,此时,无知无畏的我油然升腾起对汉族、藏族文化伟大气派和恢弘气度的无限敬仰。这是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汉族、藏族文化来来往往的过昔和今朝。像这样的经历,一个人孤身前往汉族与藏族文化交流留存的遗迹地区的考察和聆听讲述人的故事讲述情景数不胜数。

  西藏林芝县广久乡达域龙增村附近有一块记载赤德松赞与工布地方首领会盟为好的摩崖石刻,距今已有1200年多年的历史,达域龙增村有座青石台,名为“嘉萨”即“汉妃”,我利用假期无数次地来到这里调查,了解碑的过去、记录碑的现在,考察“嘉萨”碑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彷如昨天。相传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进藏路过这座村庄的时候,遭到当时朝廷悭吝小人的阻拦和诬陷,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不得不在雅鲁藏布江边上的在这个小村子停留三年,之后才和吐蕃赞普成亲,相传,至今仍矗立在青稞田中央的大青石是当年两位公主梳妆打扮的地方,传说是真是假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青稞地边的“嘉萨”石碑却见证着西藏文化的变迁,见证着汉族与藏族有意义的伟大历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叶春生:《进出蛮荒五十年》
下一条: ·陈金文:《壮族民间信仰的传说学管窥》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
·[程萌]网络游戏中民间叙事的传统化实践与文化认同·[隋丽]民间叙事的情感逻辑:基于黄振华故事讲述的分析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李一凡]地方民间叙事中的“箭垛式”名词
·[李欣]长平之战与民间记忆·[江帆]民间叙事生成与演化的内在逻辑
·[郭倩倩]叶限故事海外研究·[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李扬教授讲授“国际视野中的都市传说”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施爱东研究员讲授“故事的结构法则与创编技巧”·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陈泳超教授讲授“仪式文艺的叙事策略”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刘魁立先生讲授“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
·[蒋好霜]中国民间叙事中的报恩母题与性别实践·[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