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小松和彦]日本文化中的妖怪文化
  作者:小松和彦   译者:王铁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21 | 点击数:15937
 

  摘要:

        日本文化中的妖怪文化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发展轨迹和历史作用。 妖怪文化大体可分为事件性妖怪、 超自然性存在的妖怪和造型化的妖怪: 事件性妖怪即事件性或现象性的妖怪, 如 “洗小豆”、“倒天狗” 等; 超自然性存在的妖怪即为不能解释或控制超自然存在的妖怪, 人们将其人格化后, 使 “妖怪文化” 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造型化妖怪, 即将妖怪做可能化处理, 使妖怪形象化, 具有固定化的模式,日益成为大众娱乐的对象。 妖怪文化丰富了日本文化的种类, “妖怪” 这一文化元素渗透到了日本文学、美术、 戏剧、 装饰、 影视等等领域。 因此, 通过研究和探讨日本妖怪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有深刻意义的。

  关键词 妖怪文化 造型化 鬼 日本文化


  

  最近几年, 日本出版界出现了以绘画为题材的妖怪文化热。 每年, 日本各地的博物馆、 美术馆都进行了有关妖怪的绘画展, 为此, 吸引了大批观众来馆参观。 受此影响有关各种妖怪的画集也陆续出版, 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可以说这一现象与 《哈里波特》 系列丛书等小说、 电影等的全球化影响有关, 不仅仅是日本国内独有的一种现象。

  当然, 日本民众对日本妖怪文化关心度的提升, 不仅仅是受到上述现象的影响。 近些年, 在日本国内宫崎骏导演拍摄的动画电影 《千与千寻》、 《幽灵公主》、 《龙猫》, 以及电视动画片《机器猫》、 《神奇宝贝》 (又译 《口袋妖怪》) 等中登场的妖怪也使得我们不得不提到日本妖怪文化的传统。

  不仅对于一般人来说, 甚至对于一些学者来说, “妖怪” 一词的语义也不甚明了。 当然, 按照字面解释, 妖怪可以使用诸如 “神秘”、 “奇妙”、 “不可思议” 等形容词来理解的一些现象和生物。 这可能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妖怪。 按照上述定义进行解释, 这些所谓妖怪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都会普遍存在, 毫无特殊之处。 但是, 日本社会中所存在的妖怪与上述所说的妖怪并不相同。 日本社会的妖怪文化本身是由其独特的文化轨迹而发展起来的。

  本文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 将社会普遍认识的妖怪进一步分类为事件性妖怪、 超自然性存在的妖怪、 造型化的妖怪, 并以此试图通过分析和研究将妖怪概念进一步清晰化。

       一

  事件性妖怪在其语意范围内是作为事件性或现象性的妖怪而存在的。

  在古代日本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日本的乡村, 乡人经常由于到山里烧炭或耕田而临时住进了在山里搭建的茅草屋。 在寂静的夜晚, 断断续续地会听到从小溪处传来的奇妙声音。 到了第二天, 乡人为了搞清楚这种声音, 于是就来到了河边。 但是乡人无论怎样调查也查不清楚发出这这奇妙的声音的原因。 为此, 乡人间将这种类似洗小豆的怪音现象称为 “洗小豆”。 这个情节也有类似的故事。 有的地方是在从山里的夜晚听到了“通通” 的伐木的声音, 但是在第二天的调查中却没有发现任何伐木的痕迹, 于是人们将此种现象又称为 “倒天狗”。

  这种事件性妖怪会给人们带来心里上的不安和神秘感。 而这种不安和神秘感越发刺激了人们的想象力, 并将此转化成各种故事和信息。 诸如此类的妖怪, 我们通过平安时代中期的 《源氏物语》、 平安时代末期编撰的 《今昔物语集》 以及其后的各种故事集中都可以看到。也就是说, 当这种怪异现象成为当地人们的共同体验的时候, 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像 “洗小豆”、 “倒天狗” 这样的词汇命名问题。 进而当这种怪异现象出现词汇固有化的时候, 也就为日本的妖怪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安琪]云南的阿育王神话与南诏大理国的祖先叙事
下一条: ·[刘志伟]从圣贤文化之外解放出民众文化
   相关链接
·[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刘亚惟]民俗的想象:“看不见的交易”型异域传说的世界流传
·[黄蕊]“不再害怕的理由”:流行文化中传统鬼观念的代际创伤叙事与情感传播链条·[陈冠豪]当代显性鬼传说“影子记忆”的“箭垛”组合现象
·[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
·[王玉冰]中国妖怪学在欧洲:高延对民间故事的研究及其影响·[刘晨]早期道教死后世界观念与“泰山治鬼”
·[黄景春]从厌镇鬼神到祈求风水荫佑·[孙宇飞]民间信仰与防疫
·[林玲]关羽早期瘟神信仰研究·[刘媛小祺]《子不语》中的鬼故事研究
·[张小军]鬼与灵:西南少数民族族群的“鬼”观念与传统帝国政治·[陈冠豪]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核心母题及分类方法
·[陈冠豪]论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情节结构·[陈悦]妖怪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陈冠豪]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概念指涉·[翁敏华]论元明杂剧鬼戏及其民俗文化表现
·[张庆辉]河北安新县关城村“音乐会”调查与研究·[何泠静]海外苗族原始宗教的展演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