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非遗项目的类别与特点不同,传承人的身体状况、表达能力、家庭环境也有差异,使得我们在做抢救性记录的过程中面临许多不同的问题。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些经验与思考。现以对撂石锁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沈少三的记录工作为例。
撂石锁是一种古老的武术项目,其花样动作有很多通俗形象的名称,像黑狗钻裆、片马腰穿等。沈少三的技艺特点之一是双人套花,也就是两个人在连续做几个花样动作之后再互传石锁。
为了拍好一条看似简单的两分钟的教学片段,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跟沈少三沟通,如何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撂石锁20多个动作套路讲清楚,并且同时对几位徒弟的动作指导到位。我们详细地了解、记录了这些动作的要点,并根据不同的特点对20多个动作进行归类。我们和传承人一起把一个个动作的名称、要点、规范等都详细地记录下来。我们发现对传承人而言这也是他第一次这么系统地理清自己的技艺。
在拍摄现场,如何将传承人对动作要点的讲述与学生的实际呈现结合起来也是沟通的重点。拍摄之前我们确定的方案是:每一个动作要点,沈老师都先自己讲一遍,再让学生做一遍,沈老师最后做点评,但实际拍摄时发现,沈老师有的动作没有讲评清楚,而有的动作又讲得过于详尽,所以在拍摄时我们要随时停下来进行沟通。幸运的是,我们的配合越来越默契,使得我们最后成功拍摄了长约10个小时的传承教学片素材。
沈少三的技艺特点被打上了他家庭和年代的烙印,我们通过他去感受那个年代,也通过对那个年代的了解,用影像更准确地把握沈少三这个人物的风格特点。我们在口述采访的问题设计里会重点关注沈少三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命运选择,会去采访沈少三的家人和老朋友,会通过采访专家来理解武术的传承绝不仅仅是一招一式。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陈沛菊说,很多练武术的老人为了生存都有卖艺的经历,但即便是卖艺,他们也讲道义和德行,不会丧失对武术精神的追求。在拍摄沈少三的过程中,我们感同身受,对这些从事这一行当的老人、对武术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作者为河南抢救性记录执行团队编导)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9月9日第8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