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项兆伦: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与经验
——项兆伦副部长在第三届爱丁堡国际文化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作者:项兆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07 | 点击数:2709
 

  在上述三个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重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加强对遗产持有者和相关从业者的培养。对杰出的遗产持有者,我们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并对其进行多种扶持。目前,我们已对571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了抢救性记录,全面记录、整理和保存他们掌握的知识和精湛技艺;中央财政补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2万元人民币传承活动补助经费,出资建设了9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设施,今后五年还将再建200个。目前,中国各地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展示馆(室)8720处。2015年起,中国文化部和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委托大学对遗产持有者和普通从业者开展培训,提高他们的学习和传承能力。目前已有57所大学参与,培训学员4500余人。在未来五年内,我们将培训10万人次。这项计划得到了大学的积极响应,不仅为不同民族、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大学参与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搭建了平台。

  二是推动传统工艺振兴。针对纺染织绣、陶瓷、漆器等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提出了“生产性保护”方式,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在生产实践中激发遗产自身的生机和活力。自2011年以来,我们建立了10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举办了多次全国性展览展示活动。2015年,我们启动了“振兴传统工艺”工作,通过建立振兴目录、培训相关从业者、加强理论与技术研究、支持企业和大学与手工艺人合作等多种方式,明显提高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和再创造水平。目前,传统工艺振兴已经写入了中国政府的工作文件,我们将着力推动传统工艺传承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2007年起,中国先后在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文化遗产价值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设立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支持地方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一起保护,促进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各个生态区形成自己的特色,使各个生态区真正成为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区域。同时,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多个部门联合开展了传统村落保护,现已认定2555个中国传统村落。在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中,我们要求保留原住民和他们的生活方式,避免传统村落、老街变成只有建筑和商铺、没有原住民的空心遗址,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传承基因、环境和土壤。在这些工作中,我们非常注重旅游业对文化遗产传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文化体验已经逐渐成为旅游的重要类型。

  以上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实践做法。保护各民族的文化遗产,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兴盛,是现代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我们愿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传统友谊和务实合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谢谢大家。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文化部网站 2016-09-05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融于生活 顺乎自然──我国传统体育项目
下一条: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游红霞]“中国寻根之旅”构建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谱系理路·[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