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座谈]中外专家与民俗学专业师生座谈纪要
  作者:付韵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29 | 点击数:2458
 

  2016年8月27日晚上六点半至8点半,跨文化学研究生国际课程班第二场座谈会在北师大主楼B700A学术报告厅举行,以跨文化对话网站和北师大数字民俗学实验室建设为主题,由河南大学吴效群老师和浙江大学林玮老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董晓萍教授负责解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赖彦斌高级工程师负责展示,以北师大数字民俗学实验室近几年成果演示作为引子,由次引发大家对学科数字化工作的讨论。

  座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展示跨文化对话网站和数字化成果。第二部分就北师大数字民俗学实验室成果,在座师生咨询问题、交流经验、提出建议,共同推进学科数字化工作。

  赖彦斌老师首先为大家展示了跨文化对话网站,重点就跨文化书库和跨文化数字典藏两个部分进行说明.该部分是针对本次课程重新进行编排的,书库中有本次国际课程所涉及的书目以及作者的介绍。数字典藏是对每天课程的及时报道,报道内容有对话、工作简报、听课日志和每日图片选集,能够及时对当天课程进行总结和实施报道,让课程学员之间相互分享学习经验,让更大范围内的读者能够了解到我们的课程以及开展的工作。

  接下来赖彦斌老师进入到数据库展示环节,首先登场的是语言类数据库。1)中国数字故事博物馆,提供中英文两种语言,针对不同的使用者,还设有国际交流系统、专家系统、内部交流系统。系统录入了钟敬文、丁乃通、艾伯华的故事系统,以梁祝、白蛇传、孟姜女和牛郎与织女四个故事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不同方面的整理。“故事放映厅”这一窗口提供北京、福建、广东、河北、河南、辽宁、浙江、四川、宁夏、云南十个汉语方言版和英语一种外语版的四个故事的朗读。在故事朗读播放的同时还显示故事画面,颠覆了传统民间故事的展示形式,引得在场教师、学员爆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软件还将中国民间故事按照地域进行整理,可以看到四个故事的分布地图、遗产地图、专家地图、节日地图、历史文献地图等多个不同框里下整理的结果。链接中有故事内容、ID、故事类型、收录地等重要信息。该数据库内容涵盖量大,整理框架清晰,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以满足不同使用需求,使用尽可能多方法开发、利用、保护中国民间故事。2)中国戏曲,进入软件后出现三排照片,上面一排是戏剧舞台照片,中间一排是使用工具照片,最后一排是戏剧人物照片,当鼠标移动到画面时,会显示图片解释。页面左侧提供70多种戏曲原声,赖彦斌老师为我们播放了梅兰芳先生的京剧、花鼓戏、昆曲和越剧。白乐桑先生一边听戏,一边对董晓萍老师竖起来大拇指。3)数字辞典系列项目,对此项目作出重大贡献的古丽巴哈尔老师也在场,对新疆英雄史诗《玛纳斯》中的词条进行了维语与汉语的互译。通过浏览这一数字化成果,古丽巴哈尔老师还看到了学生时代翩翩起舞的自己。

  第二类数据库中,北京市行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数据库得到了展示机会,赖彦斌老师为我们展示了木作库,其中包含制作工艺、企业文件、照片、非遗问答几个板块。不仅如此,还与国际接轨,收录了世界范围内的其他木匠工艺,并展示出联合国关注的木匠问题。

  最后登场的是今年寒假期间,新疆师范大学师生来校学习时制作的“一带一路多元民间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主要是新疆学员通过七天的学习掌握了数字化的成绩。

  展示完数字化成果后,本次座谈进入到第二阶段,吴效群老师率先发言,他认为北师大数字民俗学实验室所进行的数字化工作是伟大的工程,带给人震撼,将其与地理相结合,还可以看出文化规律。他认为目前制作出的成果已经很成熟了,接下来能够做好高校间的共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更多的使用才能发挥价值,在使用过程中还让其他地区的学者进行补充。图书馆学本科生李博雅也与吴效群老师持有相同的观点,她在专业课调查中发现图书馆典藏资源、重点文献权限问题,使得珍贵资料职能看到标题却不能被更多人读到,她恳切希望董晓萍老师,能够将北师大数字民俗实验室的数据库向公众开放,并注重推广。

  白乐桑教授发言能以“局外人”的视角来看事情。董晓萍教授在对话中指出,北师大民俗学作为国家老重点学科,需要不断鞭策自己,做学科的带头人。面对这一重任,董晓萍老师不断地思考学科新的发展方向,创新研究内容。此外,北师大各级领导也为民俗学专业的数字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数据库的开发需要有文、理学生组合队进行,单纯的文科做不好数据库,单纯的理科思路并不适用于人文学科领域。她说:“我们的团队不仅有文科生,也有计算机系、地理系的同学,以及国际人士、少数民族同学,这些对制作数据库都是非常重要的”。

  林玮老师谈到自己做学生论文时的经历,在图书馆地下报刊库翻阅报纸时,由于只有他一个人,图书馆员两次忘记他,将他锁在地下室。但是现在,一切都数字化了,可以直接查阅电子档案。他认为这种研究工具的进步是未来的方向,也深深同意董晓萍老师提出的单纯靠笔写的时代已经落伍了,要跟上网络信息时代的变化。

  华东师范大学徐赣丽副教授、新疆师范大学古丽巴哈尔讲师、广西师范大学牛超同学和黑龙江大学李博雅同学等纷纷发言,希望加强数字民俗学研究与实践的交流。
 

  文章来源:“跨文化民俗学”微信公众号2016年8月28日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马盛德: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
下一条: ·董晓萍:跨文化的“天鹅”:敦煌学与中国故事学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