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融于生活 顺乎自然──我国传统体育项目
  作者:崔乐泉 记者 王学思整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22 | 点击数:5585
 

   相关链接

  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射箭,包括弓射、弩射,如少数民族的响箭、射柳、射香火等。

  武艺武术,包括传统武艺武术中的器械、拳术以及器械对练。

  角力与摔跤,包括各民族中传统的角力、角抵、相扑以及摔跤等。

  练力与举重,主要以各种形式的传统练力与举重物为代表。

  田径活动,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跑、跳、投等具有田径特点的项目,如蒙古族的打布鲁。

  球类活动,主要以传统的蹴鞠、击鞠(马球)、捶丸、步打球为代表,还包括有各种民间的球类活动。

  水上运动,诸如游泳、游水、跳水以及民间不同形式的潜水等。

  冰雪活动,有各种形式的滑冰、拖冰床等冰上活动以及各类滑雪、雪戏等。

  棋类活动,包括传统的围棋、象棋、弹棋、六博、双陆及其他民间棋类活动形式。

  御术与赛马,诸如御术(赛车)、赛马等,还包括各个民族不同形式的马上技巧。

  保健养生,包括以呼吸锻炼为主的行气术、以引伸肢体为主的导引术、以舒筋活络为主的按摩术以及相关的民间保健养生操等。

  民俗游乐,形式多样,龙舟竞渡、荡秋千、打陀螺、拔河、跑旱船、舞龙、舞狮等民族特色较浓的体育娱乐活动就是其主要代表。

  传统体育运动会:

  那达慕: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多半选择在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七八月份举行。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的竞技赛。当代的那达慕大会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会和表彰先进。那达慕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是蒙古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那达慕上的各项活动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众的综合素质。2006年,那达慕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赛马会:每年藏历六月举行的赛马会是藏区草原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又称“草原盛会”,为期5天至15天不等。节日期间,藏区各地的牧民,穿着色彩鲜艳的节日盛装,带着丰盛的食物,将各自的帐篷星罗棋布地扎在草原上,参加赛马、赛牦牛、藏式摔跤、马术、射箭、射击、民族歌舞、藏族服饰展示等极具民族特色的活动。2008年,赛马会(当吉仁赛马会、玉树赛马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传统节日也是开展传统体育游艺活动的重要载体。汉族在春节期间会开展秧歌、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活动,清明节开展放风筝、拔河、荡秋千等活动,端午节举行赛龙舟活动。在农历三月三,壮族群众还会开展抢花炮、抛绣球活动,黎族群众会举行摔跤、拔河、射击、荡秋千等活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8月17日第8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毕传龙:我国非遗数字化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条: ·项兆伦: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与经验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程瑶]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界定·[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李翠含 吕韶钧]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蕴涵·[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