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融于生活 顺乎自然──我国传统体育项目
  作者:崔乐泉 记者 王学思整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22 | 点击数:5357
 

   蒙古族摔跤

  苗族八人秋

  撒拉族赛皮筏

  乌孜别克族赛马

  回族摞石锁

  德昂族篾弹弓

  编者按: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据说在古希腊奥林匹亚,曾先后举行了292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而事实上,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大会也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且与西方体育运动较偏重竞技性相比,更讲求娱乐性、教育性与礼仪性,呈现出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在里约奥运会正火热进行的当下,我们也不妨重新了解一下中国传统体育的历史发展、文化价值和趣闻逸事。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传统体育)是我国非遗项目中的一类重要表现形式,是在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体育文化资源;指那些被各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具有游戏、教育和竞技特点的运动技艺与技能,以及在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械、相关实物和空间场所。它既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竞赛程序、器械制作等身体运动内容,又有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在挖掘、整理方面也逐渐受到重视。如在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96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中,传统体育类就占了76项,而相关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则有32名。这说明其保护、整理与研究,已经逐渐引起了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

  在历史长河中,不同类型的传统体育项目都来自于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总结,并在发展、演化过程中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活动空间以及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和时代精神反映出来,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受民族习俗和社会发展等的影响,不同的运动形式也带上了某些传统的、民俗的和地域性的文化烙印,并通过不同的运动形式在健身、竞技、娱乐、观赏、教育和审美等方面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首先,这些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生命整体优化观的理论,而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其健身价值。如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华佗五禽戏,就是后世医家、养生家因师传之变异,或根据五禽戏基本原理不断发展变化,创编出来的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在内的5种仿生导引术。作为一种医疗体操,五禽戏不仅使人体的肌肉和关节得以舒展,而且有益于提高肺与心脏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肌排血力,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纵观传统体育的运动方式和特点,可以看出其生命整体优化观是建立在“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理论基础之上的。

  每一种运动方式均会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的整体活动,而这正是其健身功能的最核心的内涵——只有在心身统一的修炼中,才能求得整体的优化。数千年来,这一理论一直指导着人们的健身活动,而正是这种既科学又实用的生命整体优化观,成为传统体育健身价值的理论精华。

  传统体育强调的是一种健身的整体观念,是从整体着眼,将强心健身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进而达到融体育于生活。传统体育的健身术式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包括精神调摄、身体锻炼、饮食有节和作息有常。可以说其健身价值,是以追求个人与自然及社会实现最大限度地和谐一致为主要目标的,这也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主流,这一功能对中华民族整个传统体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次,传统体育中竞争意识的体现是人类早期竞争意识在生存实践中顺应时代发展的结果,因而其竞技性是其早期突出的文化价值之一。由其发展历程来看,具有竞技功能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是在生活中扩大丰富,在战争中孕育成长,在宗教祭仪中走向系统化,在体育活动中继承发扬的。比如传统体育中的珍珠球、抢花炮、陀螺、木球等,就是在挖掘其竞技功能、完善其比赛规则、突出其观赏性的基础上,逐步成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技比赛项目的。它使参加者在相互较量的竞赛中,获得心理的愉悦,起到磨炼意志、开启心智的作用。

  第三,传统体育从其目的性来看,着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多以自娱自乐、消遣和游戏的方式出现,而人们在这些活动中可以直接得到愉悦的情感抒发和宣泄,因而其娱乐价值尤为明显。如不同民族的跳绳、拔河、荡秋千、放风筝、踢毽子、赛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均是各民族在生产劳作之余获取身心愉悦的非功利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参与者不仅在生理上获得快感与舒畅,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达到愉悦与放松的目的。从简单易行、随意性较强的项目,到技艺精巧、有严格规则的竞技;从因时因地、自由灵便的嬉耍,到配合岁时节令的大型文体生活广场表演,传统体育将体育融汇于宗教礼仪、生产劳动、欢度佳节、庆祝丰收之中,使传统体育的娱乐性体现得更加充分。

  第四,在传统体育项目中,诸多的表现形式是融竞技、戏剧、舞蹈、音乐因素等为一体的,因而这些项目在具有民族特色、娱乐和健身特点的同时,更具有艺术欣赏的价值。像壮族的三人板鞋竞技、苗族的芦笙踩堂、达斡尔族的曲棍球、彝族的打磨秋、瑶族的跳八音等都属于文体合一的项目,其观赏功能特点明显。在这种独特的运动形态中,由于注重了把民族感情、民族精神、民族风格、民族理念等融合在其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中,因而使参与者和观赏者都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可以说,观赏性是传统体育的重要价值体现,诸多项目所显示的造型美、体态美、节奏美、和谐美、意境美以及服饰美,都极具观赏性,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中华民族气质、力量、情操的象征,而这也是传统体育富有魅力和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传统体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民族文化,它包含着多种文化价值以及行为模式,使得许多技艺形式自其产生起,便成为了学校体育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如传统射箭,自古以来就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再如地处北方的赫哲族,人们对各种鱼类的习性十分熟悉,能根据鱼在水中流动的波纹鉴别鱼的种类,然后用渔叉刺去,往往能百发百中。不同的鱼,叉刺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为了让下一代能熟练掌握叉鱼的技艺,家长就教他们学习叉草球,通过这项富于乐趣的传统体育活动学习生产技能。在这项富有乐趣的体育教育活动中,孩子们一手握渔叉,一手把草球扔在地上使其向前滚动,象征着鱼儿在水中流动。这时迅速掷渔叉出去,一人叉一次,轮流进行,数轮以后,以叉中次数最多者为优胜。这项活动既让孩子们学会了叉鱼的方法,又从中享受到了体育教育的乐趣。

  第六,传统体育体现了民族体育的审美与艺术价值。传统体育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能深深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传统体育中大量的文化艺术创作原型和素材,可以为新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取之不竭的源泉。当代许多影视、小说、戏剧、舞蹈等优秀文艺作品就是从传统体育中孕育而出的。当代全民健身活动中的许多运动形式,也同样是从传统体育中发掘、整理出来的,这些都很好地发挥了传统体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传统体育以其民间的、传承的、活态的历史文化价值,弥补和丰富了中华体育文化发展史的丰富内容,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体育历史及文化。而播布于华夏大地的传统体育,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因为各自的生活环境、文化发展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气象的不同,孕育出了不同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如东北地区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都能显示出粗犷、剽悍、勇猛的民族精神;江南地区各种传统体育活动则显示出坚韧、机智、细腻的民族风采;而华北地区各种传统体育形式兼有南北民族性格特点,如勇敢、顽强、豪爽等风格。

  综上观之,具有数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由于长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呈现出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和谐共处的理想及注重个人修身养性的务实精神,而这也是中国传统体育异趣于西方体育形式的最主要特征。

     (作者系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发展中心研究部主任、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8月17日第8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毕传龙:我国非遗数字化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条: ·项兆伦: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实践与经验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
·[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李翠含 吕韶钧]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蕴涵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