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艾菊红]文化再生产与身份认同: 以澜沧拉祜族的旅游业发展为例
  作者:艾菊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18 | 点击数:6992
 

  二、快乐拉祜的形象构建

  目前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向外界宣传拉祜族的一张名片是《快乐拉祜》这首歌曲,这是一首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创作的歌曲。这首歌曲调欢快明丽,歌词热情洋溢,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对外宣传拉祜族的主打歌曲。所以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各种宣传画册和视频中,身着拉祜族服饰的人们弹着吉他,欢快地歌唱,这已经成为新时代澜沧拉祜族的形象。

  以老达保村民小组为依托,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着力打造一个名为哈列贾( HALEJA) 的乡村音乐小镇( HALEJA 就是拉祜语“快乐”的意思) ,这个小镇包括酒井乡勐根村邦利,回塘,新村,老达保,新达保,勐根大寨,勐根小寨,勐根茶场、南波别9 个村民小组,共720 户,3114 人,占地约8平方公里左右的地区。其定位为“国际化乡村音乐原生态旅游休闲镇,系列型乡村音乐厅及规划范围内的民族音乐文化村”,为什么要建立一个音乐小镇,这起源于老达保。老达保村是一个以拉祜族人口为主的村寨,到2011 年末全村有114 户464 人,其中拉祜族458 人,占总人口的98. 7%。早在上世纪前半叶基督教传入澜沧,在拉祜族和佤族中传播开来时,老达保村民就接受了基督教信仰,目前全寨村民绝大部分信仰基督教。由于基督教有唱赞美诗的传统,这个村寨的村民自幼受该传统的影响,能演唱无伴奏和声。上世纪80 年代开始,村寨的年轻人自发开始学习吉他,在村寨中形成了学习音乐的氛围。2005 年起,该村先后组建了雅厄艺术团,达保兄弟组合、达保姐妹组合等艺术团体,同时在县文化部门的帮助下,这些文艺表演团体开始走出澜沧进行表演。后来参加了几次中央台的节目,从而名声大振,多次在国内外各种场合进行表演。老达保的村民确实有有着非同其他民族村寨的地方,就是对于音乐的爱好,全村4 百多村民当中,有100多人会弹奏吉他。而且他们自己创作了大量的拉祜语歌曲。从音乐风格来说,有些歌曲带有拉祜族传统音乐的特点,有些则是流行音乐,当然也还有基督教赞美诗的风格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多元的音乐风格。

  2013 年6 月在县里的积极推动和努力下,成立了以老达保村民为主的“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歌舞演出主要是表演老达保的多声部合唱,以及拉祜族的传统舞蹈等。县里是期望以“快乐拉祜”演出项目的运营,带动该村农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品、民族餐饮、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总体来说,老达保已经成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一面品牌,县里的各种接待任务也会请老达保的村民进行表演。特别是将《快乐拉祜》作为拉祜族的名片,打造一个快乐的拉祜族形象。

  从这一系列的规划和发展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文化构建过程。首先,老达保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存在的拉祜族村寨。这里有拉祜族的传统文化,老达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之一。有国家级传承人2 人,省级传承人1 人。其次,这里还有基督教的文化,老达保的音乐传统更多的是来自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多声部的合唱表演,是西洋音乐的传统,吉他也是西洋乐器,同时与拉祜族的文化结合,再糅入流行音乐的元素,形成了老达保的音乐特点。这样老达保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多元的形象: 身着拉祜族服饰的老达保人用西洋的吉他,采用西洋的和声,用拉祜语演唱流行音乐。

  更有意思的是由于老达保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而首打歌曲《快乐拉祜》更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对外宣传拉祜族的一张名片,于是澜沧拉祜族的形象就被定位为“快乐的”。但实际上,拉祜族是一个性格内敛且害羞的民族,在各种文献当中所记载的拉祜族都是一个饱经战乱和逼迫的民族,南栅的佛堂遗址也在诉说着曾经的苦难。而在目前对老达保的规划当中,却被塑造成为一个“快乐的”拉祜形象。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着旅游发展的缘故,所赋予拉祜族的新想象,也满足游客对于少数民族的想象,那是快乐且能歌善舞的“异邦”,从而构建了一个“快乐拉祜”的形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陈益龙]乡土重建:中国乡村社会的秩序转型与文化矛盾
下一条: ·[张多]女娲神话重述的文化政治——以遗产化运动为中心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胡港]咬文嚼字,以至覆亡:书呆子掉文型民间故事研究
·[陈宇]陈靖姑、妈祖传说的多元主体建构探析·[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杨雨秋]从南汇哭丧歌看出嫁女和入赘婿的身份认同困境·[罗瑞玉]文化再生产:信息时代非遗“出圈”现象探析
·[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毛心韵]儿童绘本与地域文化的再生产
·[贺少雅 孙英芳]民间礼俗的生成机制及其文化再生产·[马晴]从食俗到节庆
·[严曼华]身份认同与情感共振:朝山进香群体的祭祀圈研究·[何绮珊]宗族重构和身份认同
·[王明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制度设定与多元阐释·[刘惠萍]民间信仰的正典化与现代化
·[黄景春]民族记忆构建的民间文学方式·[沃尔夫冈·卡舒巴]城市,一个硕大的自拍照?
·[沃尔夫冈·卡舒巴]都市的认同感——浴火重生的城市文化·[彭伟文]从武馆到工会,从师兄弟到阶级兄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