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邱运华]民间文学的时代意义
  作者:邱运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12 | 点击数:2474
 

  中华民族的文化史由两个部分组成:文字记载的和没有文字记载的,缺少后者,文化史就只有半部。

  最初认识到这一点的,是“五四”时期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们把民间文学看作中国文化史重要的一部分,整个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部分。收集和整理出版来自民间的文学资料,也是由他们发起、在延安鲁艺时期被列入“新文化建设”“正典”的历史工程。

  民间文学并非简单地对应于文人创作的文学,而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思想取向。它是“五四”一代及其前辈思想家们“重铸民族魂”“中华民族复兴”整体启蒙思想的一部分。“五四”时期关注来自民间的文学,乃是出于对“贵族文学”独白话语体系的反拨,是全社会民主运动的表征。“五四”之前,梅光迪回复胡适:“文学革命自当从民间文学入手,自无待言。”至“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表启事,成立“歌谣征集处”,向全国征集民间歌谣,同时发表“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明确其宗旨“不仅是在表彰现在隐藏着的光辉,还在引起将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从事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美国学者洪长泰认为,现当代中国的民间文学运动被称为“世纪运动”。鸦片战争以来,激进派学者们寻找中国文化之根的努力,导致了他们提倡以口语为基础的现代文学语言。“五四”运动时期,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有意识地将他们的关注对象转向民间口头传承。“到民间去”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它对于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冲破封建思想、重视人民创作的倾向,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却属于未能彻底完成的任务。

  延安鲁艺继承发扬了“五四”走向民间这一传统,赋予其“民族性”和“人民性”的重大思想意义。延安鲁艺把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学,与抗战救亡、与创造新文学的职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延伸到今天的新中国思想文化运动。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文里,毛主席鲜明提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他特别强调的“民族的形式”实际上多半指的就是民间文化,特别是民间文艺。毛主席所提出的这一文化思想,在《讲话》里得到充分阐发,长期以来指导着我党的文化建设。毛主席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代人,他本人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并非简单止于概念和观念,而是内心真正喜爱的,也确实做过指导学生收集民间歌谣的工作。他非常清晰地把“所有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糟粕产品”,与“民间文化的精华部分或者与那些天然的民主的和革命的因素”区分开来了。延安鲁艺以学习民间文艺作为方向,培养了一大批新中国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批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奠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方向。例如延安鲁艺正式成立了“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确定了宗旨为: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对民间音乐的采集、介绍和研究工作;对大量优秀的传统民歌、小调、歌舞进行加工和改编,从而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民歌改编曲”。民间文学传统形式经由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袁章竞《漳河水》、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等创作,为新文学树立了榜样。

  新中国文学弘扬了延安时期重视民间文艺中的人民性传统。新中国成立之初,最重要的文艺话语乃是宣传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打破封建文艺观占领的报刊、舞台、银幕等阵地,普及民间文艺民主传统,建设“人民的文学”观念。1949年北平解放之际,新中国文艺工作者最主要的工作,乃是宣传民族文学形式和新民主主义思想内容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系列文章见诸1949—1950年之间的《人民日报》。1949年3月25日起,《人民日报》集中发表有关文艺的专题文章、综论,涉及到“停演迷信淫乱旧剧”“文艺为工农兵的方针”“年画的装饰性与现实性、人民性”等问题,秦兆阳、蔡若虹、江丰、罗合如、刘念渠、梁思成、沙均和犁草,以及张映雪等人分别就改革旧剧、国画、平剧、城市规划、秧歌舞和新洋片等方面的问题发表文章,直接影响到新中国文学“人民的文学”基本方向和路线的确定。从1950年元旦刊发李伯钊《谈工人文艺创作》、王亚平《攻破封建文艺堡垒》开始,到随后刊载关于“东北戏曲改进会成立”“电影制作贯彻工农兵方向”“北京旧戏曲的改革”,到赵树理发表《谈群众创作》、王朝闻发表《旧剧演技里的现实主义》、周扬《关于地方戏曲的调查研究工作》、艾青《谈“鸿鸾禧”》和程砚秋《西北戏曲访问小记》等,辅之以展开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高等教育制度、教科书、学术研究体制等话语讨论,昭示着延安时期来自民间文学的平民大众文学路线、服务人民大众的文学发展方向,真正在新首都、新中国确立起来。可以明显看出,延安时期强调的人民文学传统,在谈论文艺问题的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以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为指导的新文艺路线,迅速成为北京文艺的主流,同时,来自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也成为新中国文艺话语的拥有者和叙述者。可以说,收集、整理、改造民间文学,对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延安鲁艺到新中国建立后的新文化新文学建设,起到了核心作用,为新中国人民文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国学者福玛瑞评价这一走向时说:“他们……力图寻找民族的文学,并抱有以此为手段改变‘民族性格’的雄心壮志。我们如果考虑到历史悠久的民歌搜集传统的话,可以说,这类对口传文学的重视是中国的一贯传统。”这段话放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确非常合适。

  今天我们重新提起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收集和整理工作,与“五四”时期重铸民族魂的使命相比,实际上面临着性质相似、层次不同的任务。一是我们重新处于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和精神价值的再铸造进程中,重视当代民间文学进步思想传统,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使命具有重大思想价值。二是发掘和阐发民间文学优秀传统,对我们深刻理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渊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有新的认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三是民间文学的人民性传统,是我们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坚实基础,是建设新文学不可缺少的丰富资源。

  与“五四”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间文学研究不同,当代民间文艺学家所处的思想层次和学术水平,不允许我们再仅仅做简单的收集、整理工作,而是要求学者在坚实的材料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和阐释民间文学中的思想、文化和艺术资源,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参与到新世纪中国美学精神的构建和阐发工程之中。做到这一点,我们新中国的文学史,就将比以往更为坚实、更具有鲜明的中国话语特点。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6年8月12日09版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感受《萨满神歌》的独特魅力
下一条: ·[张洪友]探险崇玉古国——评叶舒宪《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胡南]回到人的立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