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冯文开:《中国史诗学史论(1840-2010)》
  作者:冯文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26 | 点击数:5503
 

  目录

  导论

  第一节中国史诗学术史的研究现状、价值及意义

  第二节书写中国史诗学术史的思考

  第三节西方文论语境中史诗观念和研究范式的演进与转换

  第四节中国文论视野中的史诗与叙事诗的关系

  第一章晚清至新文化运动前中国学者的史诗观念

  第一节艾约瑟:“唐杜甫作诗关系国事谓之诗史,西国则真有诗史也。”

  第二节梁启超:“数诗才而至词曲,则古代之屈、宋,岂让荷马、但丁?”

  第三节王国维:“史诗”则“我国尚在幼稚之时代”

  第四节章太炎:“韵文完备而后有笔语,史诗功善而后有舞诗”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50年代前中国文学“史诗问题”的诸家论:鲁迅、胡适、闻一多及其他学者

  第一节鲁迅:“终不闻有荟萃熔铸为巨制,如希腊史诗者”

  第二节胡适:“故事诗(Epic)在中国起来的很迟”

  第三节闻一多:“古本《五子之歌》或即史诗的残骸”

  第四节陆侃如:“作者也许有意组织一个大规模的‘周的史诗’”

  第三章新文化运动至20世纪50年代前史诗与弹词、鼓词比较之种种:吴宓、郑振铎、陈寅恪及其他学者

  第一节吴宓:“以其大体精神及作成之法论之,弹词与荷马史诗极相类似”

  第二节郑振铎:“弹词可真不能不算是中国的史诗”

  第三节陈寅恪:就文体立论弹词与史诗“实未有差异”

  第四节茅盾:“荷马的史诗”“跟我们的鼓词实在差不多”

  第四章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学者的国外史诗研究

  第一节季羡林:《罗摩衍那》及其与中国文学之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黄宝生:《摩诃婆罗多》的翻译和史诗理论的探讨

  第三节罗念生、王焕生、陈中梅等学者对荷马史诗的翻译与研究

  第五章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格局形成和拓展

  第一节钟敬文:南方史诗传统与中国史诗学建设

  第二节降边嘉措、杨恩洪、王沂暖等学者的《格萨尔》研究

  第三节仁钦道尔吉、陈岗龙、斯钦巴图等学者的蒙古英雄史诗研究

  第四节郎樱、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等学者的《玛纳斯》研究

  第五节陶阳、梁庭望、刘亚虎等学者的南方史诗研究

  第六章中国史诗研究的新趋势与学术范式的转换

  第一节巴·布林贝赫对蒙古英雄史诗诗学的建构

  第二节“活形态”史诗观的确立与学术中心的转换

  第三节朝戈金、尹虎彬、巴莫曲布嫫与其他学者的学术新范式及其影响

  第七章19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中国史诗学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19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中国史诗学术与政治变革

  第二节19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中国史诗学术与外来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19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期中国史诗学术与研究者的知识构成之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继续浏览:1 | 2 |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周星:《本土常识的意味: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
下一条: ·施爱东:《作为实验的田野研究: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科玄论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