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七月 (周巍峙同志长子)
作为儿子,我和弟弟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给爸爸,因为爸爸在家里很不像爸爸。他很少过问我们的身体、工作和我们各自的家庭。我们两人都从事文化工作,他也真没借助他的地位为我们谋求过任何事。他工作太专注了,在我们的记忆中父亲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去看各种各样的节目,有中央直属单位的,也有部队文工团的。外地来京调演的节目他更是一定要看,以表示支持。我们小,妈妈常常演出,家里没人带,他就只好带着我们去看节目,看完戏他要和专家们一起讨论并提修改意见,一聊就是深夜一两点钟。从小我和我弟弟在剧场休息室睡觉就是家常便饭。周末他经常在家里开会。节假日,他更是要到群众文化的第一线去考察和调研,很少和我们在一起。
他生前,我们就是看他忙。对他的认识,是我们整理他遗物的时候才刚刚开始。
像所有有一点文化的青年一样,我们父亲抱着救亡和启蒙的信念。走向社会开始的选择就是党的进步文化活动。在上海他就创作抗日歌曲并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救亡歌曲集《中国呼声集》。参加八路军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他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创作了不少歌曲和小歌剧,并参与了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创作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然坚持作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党领导下的部队各个时期的四大军歌之一。粉碎“四人帮”之后,他创作的《十里长街送总理》得以搬上舞台,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他在各个时期用不同地方的民歌填词,宣传革命道理;他甚至译配了一些苏联和波兰歌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莫斯科-北京》。
父亲是中国共产党自己培养的最早期的音乐家之一,而且一直从事创作。但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在文艺领导的岗位上,他有意没有介绍和演出过自己的作品,以致大家对他的音乐生涯和作品知之甚少。我们父亲一生都在为党的事业创作歌曲。我们希望能借这次纪念他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将他的一些作品录制并演出一次。
父亲还是中国共产党自己培养的第一批专业文艺干部之一。他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共产党组建的第一支专业部队文化工作团体,抗战时期一直活跃在晋察冀敌后。他的很多战友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各个文化和宣传部门的中坚和骨干。解放战争时期他领导过华北联大文工团。新中国诞生前夕,他就被总理点名参加中国青年文工团出访苏联和东欧各国。此后,他多次率领文化和艺术团体出国,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形象,为新中国早期的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与了文化部直属的各个文艺院团、文艺院校和中国文联多个专业文艺家协会的组建,并先后担任过一些院团和艺术家协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十五年前夕,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在周总理直接领导和参与下,我们父亲具体负责组织,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文革”结束后,父亲再次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具体负责、组织,创作并演出音乐歌舞史诗《中国革命之歌》。
父亲为恢复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起并组织编写十大集成。在一无钱、二无编制、三无经验的条件下,他为此工作了三十多年。父亲常常会担心自己有生之年看不到结果,他的紧迫心情和付出之大,我们母亲和我们兄弟两人体会最深。苍天不负有心人,十大集成在他去世前终于完成了全部编辑和出版工作。这是西方发达国家都没有做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而我们中国做成了。这是我们父亲生前最自豪的事。
我们父亲自称“文化打杂工”,他的经历代表了为新中国文化建设奋斗的一代人的经历,也表现出了他们从革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后对新中国文化道路的探索和建设,实际上也是一部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史。我们父亲只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现在家里的几十本日记,他自己审定的大事年表、文稿和信件,记录了他作为在党的领导下共和国文化开创和组织者的一生。
我们很希望领导们能支持将他和我母亲的故居作为纪念馆。保存他们的文件并对这一段文化史加以研究。
整理父亲的信件,发现他内心深处是关心和爱护我们的。尤其是他给母亲的信中,总会提到我们,而且具体入微。
父母对事业忠诚,对他人平等……给我们的教益无穷。
今天纪念我们父亲诞辰一百周年,我们感受到的是站在父亲身边,包括我们母亲在内的为新中国文化贡献了一生的千百名文化老战友和艺术家们。
他们当之无愧。
(本版文字由中国文联提供,部分发言刊登时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文章来源:中国文艺网-中国艺术报 2016-07-20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