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李松]“打杂”的境界
——在周巍峙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作者:李松   摄影/图:记者 孟祥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20 | 点击数:2702
 

□ 李 松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十部文艺集成志书专家代表)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在巍峙同志身边工作多年,期间恰好经历了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程的大部分时间。这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恰好是巍峙同志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此,我谈一点个人的感悟。

  在会场上,可以看到放在我们面前的十部文艺集成。集成不只是放在那儿的几百部书,也绝不是简单的历史资料留存,它会在我们以及我们后代的生活中被感受、被传承、被再创造。这就是文化典籍的作用。完成这样的鸿篇巨制,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大批文艺界专家学者的积极倡导和参与;离不开十几万文艺工作者30年来的不懈努力,这些都是完成集成这项浩大工程的基本条件保证。集成工作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创造和中华民族盛世修志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继承和发扬了我党历来坚持的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优良传统,发端于“文革”之后“百废待兴”的社会背景之中,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是一项众志成城的工作。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在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文化系统工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巍峙同志在其中的作为,参与集成工作的老同志常给以总指挥、设计师的评价,在大多数人眼中,他是位平易近人的老领导,接触较多的老同志干脆亲切地以“老爷子”相称。而巍峙同志自己总是谦逊地说自己是“后勤部长”和“打杂的”。

  我体会,巍峙同志的工作之所以能得到广大集成工作者的高度认同和评价,首先是因为,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设计者起到了核心作用。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工作的初始阶段是在1979年至1983年间陆续启动的,各个集成志书由不同的学术群体、不同的文化机构,在不同的经费渠道、不同的业务构想、不同的组织方式和工作机制下陆续开展的。巍峙同志敏锐地觉察到这项具有长期性和宏大规模的重要工作,如果没有切实的机构、组织和经费等的系统保障将很难最终完成。作为当时文化部的领导,巍峙同志多方协调、积极倡导,最终在1986年召开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兰州规划会议时,基本形成了统一总体规划、统一分级编纂结构、统一出版体例、统一组织和经费保障、统一管理责任和审定程序的总体工作框架。各卷的工作内容也统一为全面普查、分级整理、资料保存和编纂出版。事实证明,这个系统性的工作框架为此项工程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集成志书涵盖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民间文学五个文艺门类、十个专业领域;云集国内近百位学术大家;涉及的工作机构主要有文化部、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联及各有关协会、国家民委等,将这些工作要素凝聚起来形成合力,构成一个完整系统高效的工作体系,巍峙同志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其次,一项持续30年(1979年至2009年)的工作,必然涉及众多的大小问题,这期间又恰逢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不断有新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巍峙同志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和以身作则的奉献精神,成为鼓舞广大集成工作者的重要精神力量。记得上世纪90年代,和巍峙同志在四川参加集成的工作会议,看到一副对联,大意是“天下事了又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我曾就此与巍峙同志有过一番讨论。当时是集成工作最困难的时候。巍峙同志以80多岁高龄四处奔波,十分辛苦。有老战友以赠诗的形式劝他,大意是“人生百年,三万六千五百天。工作和吃饭睡觉,阴阳各占一半,天天做事又能做了几件。有些事不妨以不了了之”。关于“不了了之”,巍峙同志有过很深的思考,他曾多次表示,有些事可以不了了之,但十部文艺集成是关系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中一定会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决不能不了了之。为了这个坚持,他不停地穿针引线、跑上跑下,协调沟通、化解矛盾、争取支持,在与集成相关的各种工作事项中,都留下了巍峙同志辛勤的工作痕迹。也正是在这份担待和坚持的鼓舞下,广大集成参与者在工作中凝聚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后来被中宣部领导同志总结为勇于奉献的“集成精神”。也正是因为这种“集成精神”,才有了我们面前的这部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代的文化典籍。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本世纪初,集成工作进入收尾阶段,还没完全结束时,巍峙同志又积极倡导和指导我们适时展开《中国节日志》和《中国史诗》两项重大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彼时他已90岁的高龄,还在自觉地为国家的文化事业操心忙碌,实在是难能可贵。就是在他最后一次住院的前两天,98岁高龄的巍峙同志,还在听取有关《中国节日志》的工作情况汇报并做出指示,这正应和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生境界。

  将个人的生命历程置于绵延不断的文化之河,能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上留下一个闪光点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是在面对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文明时,要做到这一点就更加不易。作为一个在文化艺术领域工作一生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作为一个文化艺术界的老领导、人民的艺术家,巍峙同志在十部文艺集成志书这项国家文化工程中,起到了典范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必然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历史上留下他应有的痕迹。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我体会是他源于对党的文化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源于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了解和准确把握,源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和文化自信,也源于他对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以及他谦逊平和的个人修养和有容乃大的处事境界。

  “一生打杂终不悔”,这是巍峙同志对自己一生为党工作的概括总结。一个“打杂”,“打”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打”出了一个智者的生活情怀,也“打”出了一部可以传世的文化典籍。深刻全面地感悟这种“打杂”的情怀,更加努力为党的文化事业努力工作,也许这才是对巍峙同志最好的纪念。

  (本版文字由中国文联提供,部分发言刊登时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文章来源:中国文艺网-中国艺术报 2016-07-20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刘魁立]周老的立德、立功、立言
下一条: ·[吴为山]他的谆谆教导使我时刻不敢懈怠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项兆伦: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居素普·玛玛依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在乌鲁木齐成功举办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在天津召开·《民间文化论坛》与俄罗斯《传统文化》杂志合作座谈会在京举行
·《民间文化论坛》与俄罗斯《传统文化》杂志合作座谈会在京举行·纪念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十年座谈会召开
·《民艺》杂志创刊座谈会在京举办·项兆伦: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青海召开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工作座谈会·非遗传承与网络直播座谈会举行
·西藏民间文艺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蒙古族文学资料汇编》出版座谈会召开
·“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座谈会召开·文化遗产与文明交流互鉴座谈会在京召开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启动实施
·《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首发座谈会在京举行·浙江省“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三门县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