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孙正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口头叙事媒介
  作者:孙正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20 | 点击数:6038
 

  口头叙事媒介的立体性还体现在它的媒介多样性与交互性。除了体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共在的特点,口头叙事媒介还隐含有媒介的复合形态。首先,口头叙事媒介最直接地创建了人的媒介性,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这种媒介过程中完全、自由地充当着媒介本身,人从主体过渡到了主客合一的状态。其次,人在实现其主体身份与客体对象之时,还担当了二者的联结体。正因为人在口头叙事媒介中完全具备了媒介的意义,作为人在交往和传播中的表达方式,肢体、姿态、音色、容颜、礼俗以及浸透在发肤衣饰上的人的信息,都直接地成为媒介内容,口头叙事媒介不再只有口头过程、口语表达和耳濡目染,那些具有鲜明个性的举止、神色、时间记忆和空问感知等,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媒介本身,成为口头交往应有之义,成为媒介多样性的丰富的人的内涵。当然,这些作为人的媒介特性,从不独立存在,而是交互作用,此起彼伏,共同显示出人这种媒介的生命活力。这是口头叙事媒介第二层级的立体性。

  口头语言及其必然附着的身体语言,既构成口头叙事媒介的重要内容,也创造了口头叙事媒介在人际交往中的优势。作为生理、心理机制的内在因素的口语,它与社会约定性同谋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口语/方言特征,通过最为优越的日常生活的运用与磨练,口语成为最富于生活意义的自然语言,从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语言层面得到充分发展与深入哺育,使之具有了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内心体验等自然、文化现象予以描写、表现的神奇能力,因而具有了充分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历史机遇,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劲的生命力和艺术表现力。

  2

  口头叙事媒介具有“弱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性的论述,是笔者论述弱主体性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性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改造原则,从人的内在理性出发,建立把握外在事物的尺度,强调人的能动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对于改造世界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认为,口头叙事媒介由于是凸显在人自身之中的一种媒介,因而具有了人的主体性的某种边缘的、延伸的性质,即“弱主体性”。

  口头叙事媒介的性质中,还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那就是人作为媒介之后,媒介本身的平静、客观和非生物特征被取消了,进而成为有理有据、有情有义的情景媒介。这种媒介区别于人类创造的其他技术媒介,也可以称之为天然媒介。它不是人为创造的,而是人类在其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自然能力。据英国遗传学家安东尼·玛纳克所主持的一个项目组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他们发现了语言基因的进化原理。研究认为,老鼠和所有灵长类动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语言表达“行不通”的属于5%“最稳定遗传物质”的FOXP2基因。科学家计算出对人类产生语言起决定作用的“FOXP2基因突变”发生在大约12万至20万年前,这与现代人口迅猛增加一致。这项当代遗传学的研究证明,人类的口头叙事媒介起因于生物进化,是一种遗传性功能,这对于世界万物而言,这一功能的获得为人类自立于地球去创造文化及其技术媒介提供了基本前提。

  口头叙事媒介的弱主体性,使得任何口头传播都变成了一个故事,一个可以讲述和聆听的故事。这一媒介变化,实质上是对媒介的否定。因为人作为媒介时不可能独立存在,他必须与前因后果,与人情事理,与喜怒哀乐,与此情此景⋯⋯等等,密切关联,表象上人已成为媒介,已作为传播方式去交流信息,而其符号化的背后则是情意绵绵的人际活动,每一个人的媒介化,人的每一次媒介化,都具有完全独特的情景意义。

  换言之,人作为媒介,他是一切媒介中最为独特的媒介因素,人所携带的精神世界,将媒介变成了一个个可以升华的世界,可以自成一体的世界,由此,原本变成了媒介的人,却因自己成为媒介而更加鲜明的获得了主体性,甚至将那部分媒介的意义也主体化了,媒介在人的阶段,第一次具有了人的意义。作为媒介的出发点,人把自己交给了没有情感的物化世界,然而,在物化的途中,入却以高贵而活力无限的品质,将媒介的僵硬融解,又重新返身到人的明亮世界,人的灵动与生命能量得到强化,媒介因此而透明,由此进入“弱主体”的行列。

  黑格尔深入探讨过作为媒介的人的基本问题,他认为,没有哪一种媒介像人那样,鲜活、丰富而充满意趣。这可以理解为,人作为媒介时,人的主体性特征始终明晰,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的媒介身份。这一观点是黑格尔在讨论戏剧艺术之时,关于人作为媒介的纯粹性的辩论。其实,人的主体性在人作为表演媒介的过程中还是受限制的。这与我们正在讨论的口头叙事媒介中的人有很大差异。因为,口头叙事媒介中的人足本然的人,主体性与媒介性具有同等意义,既是主体,也是媒介,人充分地张扬着,人类学意义上的人的原初品质由此得到证明,由此得以延续和传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质化研究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费孝通:我对中国农民生活的认识过程
下一条: ·[高小岩 全美英]超越回汉关系的“熟人社会”
   相关链接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赵]疾病叙事的故事诗学分析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张静]贞孝、智谋与爱情:冯梦龙女扮男装故事书写中的双线结构与伦理叙事
·[袁瑾]民间传奇故事的现代生长与媒介重述·[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余红艳]景观叙事的故事诗学阐释·[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
·[杨云昊]白族乡戏吹吹腔的民间传说与神灵叙事·[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
·[严曼华]边远人群的记忆书写:论通行叙事的在地转化策略与动力机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