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段崇轩]节日和安详
  作者:段崇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16 | 点击数:2376
 

《郭文斌精选集》(7卷本),郭文斌著,中华书局出版,520.00元

  在乡村小说中,写农历节日的并不少见。但像郭文斌这样,把全部的农历节日都写遍,并构成一个完整系列的,似乎是唯一的。乡村是他心中的绿洲,是他观照世界的一个基点。

  中华书局出版的《郭文斌精选集》七卷本,由长篇小说《农历》、小说集《瑜伽》、散文集《永远的乡愁》、文化随笔集《寻找安详》、《〈弟子规〉到底说什么》、《回归喜悦》、诗集《潮湿年代》构成,另附有郭文斌近年讲座集萃光盘10张,较完整地展现了郭文斌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虽然《寻找安详》十分畅销,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他的长篇小说《农历》。

  在乡村小说中,写农历节日的并不少见。但像郭文斌这样,把全部的农历节日都写遍,并构成一个完整系列的,似乎是唯一的。而且一发表就获得文坛热切关注,中篇小说《大年》引起持久争鸣,短篇小说《吉祥如意》摘得“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冬至》摘得“北京文学奖”。而长篇小说《农历》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在最后一轮投票中排名第七,离获奖只有一步之遥,可见评委对这部作品的重视。

  长篇小说《农历》以乡村节日为题材、为时序构筑。依次写了一年四季的十五个农历节日:元宵、干节、龙节、清明、小满、端午、七巧、中元、中秋、重阳、寒节、冬至、腊八、大年、上九。每节一篇。小说描绘一个叫上庄的村子里的一户人家,作家把全部笔墨集中在一家四口的节日生活上,在一个个各不相同、意味无穷的节日里,他们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共享着天地神人的和谐共处与融融乐乐。上庄的农历节日景象,既是作家童年记忆的再现,也是作家对传统节日的想象性重造。它展示了已经消逝的中国乡村文明昔日的辉煌,彰显了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是对疯狂的现代文明的无声抵抗,是对天人合一、宁静安详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执著呼唤。这无疑是一部带有乌托邦色彩的书。

  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郭文斌在他的系列小说里,深入发掘了节日中积淀着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等等。《清明》从五月、六月两个孩子切入,写了姐弟俩到集市买纸烛,在家里帮爹裁白纸、印冥钱,上坟院给爷爷奶奶以及祖先祭奠、烧纸。《寒节》写农历十月初一全家人用一整天时间,为先辈做寒衣,品尝一年做一次的麻麸馍馍,晚上到村头焚香、磕头、烧纸衣。表现了前代人精神的不朽和对后代人的影响,明确了后代人应当承担的慎终追远和承前启后的责任。《腊八》是北方农村的一个重要节日,有许许多多传说。它预示着小年的到来和大年的临近。小说描写一家人从腊月初七晚上的郑重沐浴到初八早上的佛前供粥。在沐浴情节中,爹给六月搓澡,六月给爹搓澡。父子俩谈天说地、亲密无间,呈现出一幅父慈子孝的动人图画,渲染的是一种孝文化。这样的节日内涵极为丰富,有众乡民对天地众神的信仰,对国泰民安的祈愿,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对每个人步步升高的祝福。传统节日就是通过这样的仪式和程序,在不知不觉中传承文化、教化民众。

  郭文斌的小说既有乡村题材,又有城市题材,集中收在本套精选之《瑜伽》中。在他数量不少的城市题材作品中,作家没有过多地去展示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景象,而是突出地描写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精神、情感状态,特别是他们的爱情、婚姻等情状。在作家看来,现代城市、机关生活、商界竞争等等,已耗损、麻木、扭曲了人们的精神和情感,使他们处于一种“非我”之中。他们只有在回到自然、故乡或者修行中才能得到解脱、安详。而对城市的厌倦、对现代化的隔膜,必然会驱使作家转身回眸、重温故乡。也就是说,身在城市才使他回望故乡,而乡村经验又使他对城市有了深切的洞察。乡村是他心中的绿洲,是他观照世界的一个基点。

  从郭文斌的文化随笔集《寻找安详》《回归喜悦》我们看到,郭文斌谙熟根性文化,当他用这种根性文化观照生活时,就看得格外深入,就能保持一种本真而鲜活的状态。凭借这种思维方法他摆脱了各种各样思想观念的束缚,进入了生活的原生形态,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大安详和这种大安详对人类永续生存的价值所在,这从《回归喜悦》一书读者的分享中,可见一斑。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2016年07月13日11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杭海]中国纹样的西方读解
下一条: ·[谷羽]外国诗人写中国生肖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王静]职业重塑与身份置换:乡村分娩医疗技术与身体权力转向
·[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孟令玉]乡土变迁下的家族发展
·[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罗浩]《笑傲江湖》的人物设置与游戏规则
·[娄健]“跨越时空的萤烛末光”·[刘垚瑶]器乐与戏乐的交融:国家级非遗晋北鼓吹与晋北代表性戏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
·[蔡威]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与文化记忆的传承发展研究·[白莉 郁露]AGIL模型下云南澜沧老达保歌舞传承策略研究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