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刘奇葆:在纪念周巍峙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刘奇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16 | 点击数:2110
 


  7月15日,纪念周巍峙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图为座谈会现场 孟祥宁 摄
  

在纪念周巍峙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一六年七月十五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 刘奇葆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隆重纪念周巍峙同志诞辰100周年,深切缅怀周巍峙同志的不凡业绩和精神风范。在此,我谨向周巍峙同志的家属、亲朋好友和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问候,向为我国文艺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周巍峙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编辑家、文艺评论家,是杰出的艺术教育和管理工作者,为我国文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周巍峙同志是从抗战烽火中走出来的,他创作的《前线进行曲》《守土抗战歌》《上起刺刀来》等多首脍炙人口、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优秀歌曲,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或参与组织创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十里长街送总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等经典作品,特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战斗热情,振奋了民族精神,奏响了时代最强音。周巍峙谱写的歌曲,始终洋溢着革命的激情和向上的力量,伴随并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他主持编纂的10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被誉为建设“中国文化万里长城”的系统工程。他既精通业务又胜任管理工作,长期担任文艺界重要领导职务,是新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人。

  周巍峙同志的一生,是不断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一生,是为党的文艺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周巍峙同志崇高的思想品格、优秀的艺术作品和丰富的文艺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周巍峙等老一辈文艺家的宝贵精神,对于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攀登艺术高峰,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周巍峙同志一心爱党、一生跟党走,勇当文艺“领头雁”。我们今天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投身进步事业的精神追求。

  周巍峙同志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党、献给人民、献给祖国,是党的忠诚的文艺战士。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就参加了革命,曾协助戈公振、李公朴、邹韬奋、陶行知等爱国人士从事进步出版工作,参与群众救亡运动,是上海救亡歌咏运动的先驱之一。1938年7月,周巍峙参加八路军,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冒着生命危险,带领西北战地服务团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深入群众进行演出、宣讲。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文化建设事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繁荣文艺创作、培养文艺人才、普及群众文化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文革期间,周巍峙同志受到严重冲击,但他始终保持坚定信念,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文革结束后,周巍峙同志重新投入文化艺术管理工作,对新时期文艺事业发展付出了心血与汗水。许多和周巍峙同志共过事的艺术家,都心悦诚服地称他为“我们事业的领头雁”。无论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组织创作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还是为国庆35周年组织创作《中国革命之歌》,周巍峙同志都不负党的嘱托和期望,夜以继日带领主创团队和各方面艺术家创作排练,为人民和时代奉献了永恒的艺术经典。回顾周巍峙同志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言,用满腔热忱坚守了理想信念。他这种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文艺事业的无限热爱,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周巍峙同志始终眼睛向下、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做人民“小学生”。我们今天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始终坚持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放歌的赤子情怀。

  周巍峙同志十分重视并倡导到群众中去,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他的夫人王昆曾回忆说:“周巍峙一辈子都喜欢到群众中去,感受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的心声。”周巍峙常说,“要在群众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使每一支歌都代表大众的呐喊”。他创作的众多经典作品,都深刻反映了人民心声,抒写了人民情怀。《十里长街送总理》把当年北京街头广大群众泪别周总理的感人场面表达得淋漓尽致、震撼人心。周巍峙同志始终充满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把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为了解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周巍峙同志在一段时间里,有十几个元旦、春节是在各地农村和农民朋友过的。他十分重视群众文艺事业,推动建立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服务基层群众的文化网络。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周巍峙同志不顾耄耋高龄,仍然不辞辛劳,经常深入基层民间,为抢救民族民间文化不遗余力。他说:“我还愿做个‘老学生’,愿意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为祖国繁荣、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再出一点‘老力’!”周巍峙同志的艺术实践启示我们,生活是文艺的源头活水,人民是推动创作的不竭动力。我们的文艺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枝繁叶茂、春色满园。

  三、周巍峙同志一生辛勤耕耘、埋头苦干,甘为文坛“孺子牛”。我们今天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奉献担当、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尚品格。

  在周巍峙身上,有一种可贵的“孺子牛”精神。文艺界很多人说到周巍峙同志,都一致称道他不热衷于“热闹”、不追逐高曝光率,而是扎扎实实做一些弥补空白的基础性工作。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花费多年时间和精力,组织人员进行革命文化史料的征集工作,逐字逐句修改“晋察冀文艺史”“西北战地服务团团史”,认真细致编纂田汉、冼星海、聂耳、沙可夫等一大批文化艺术大家的文集,为我们留下珍贵的革命文艺史料。上世纪80年代开始,周巍峙牵头组织中国民族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工作。他克服机构、人员、资金重重困难,从规划设计、队伍组织、田野调查、文稿审定到印刷出版都亲力亲为。经过10余万文艺工作者近30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形成298卷、4.5亿字的鸿篇巨制《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为21世纪初开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存了珍贵的基因。可以说,没有周巍峙同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恒心,这部巨著就不可能圆满完成。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周巍峙同志对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思考和行动仍不曾停止,还倡导启动了《中国节日志》《中国史诗百部工程》等书的编纂工作。这些工作费时费力、长期坐“冷板凳”,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从中走出了一批专业人才、文化名家,留存了大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巍峙同志的实践告诉我们,经典之作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必定是恒心笃定、倾注心血浇铸出来的,必定是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打磨出来的。只有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葆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平和心态,全身心投入到文艺繁荣发展事业,才能不断成就新的文艺辉煌,铸就新的文化高峰。

  四、周巍峙同志为官没有官架子、从艺不摆老资格,甘当文艺工作者的“打杂工”。我们今天纪念他,就是要学习他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崇高风范。

  周巍峙同志说,做官尤其是文化官员,要多一点文气、少一点官气,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文化工作者服务、为文艺家服务。凡与他有过交往的几代文艺家,都被他宽和、友善、真诚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作家王蒙说:“他身上有一种别人没有的亲和力,他是文艺工作者的朋友、兄长、领导与办事员。”周巍峙同志十分尊重和关心艺术家。沙可夫同志百年诞辰,周巍峙不顾年近九旬,且患有严重的冠心病,三次到沙可夫同志的家乡浙江海宁筹办纪念活动。他关心后辈青年,热心为他们成长铺路搭桥,经常与年轻艺术家交流谈心,从不用大道理压人,有时甚至还会向初出茅庐的青年求教。周巍峙同志始终保持谦虚随和的心态,常以“打杂工”自居,他说为党的文艺工作,“一生打杂终不悔”。周巍峙同志的人生历程和社会影响说明,一个受人尊敬、广被赞誉的文艺管理工作者,必须德才兼备、既懂文艺又善管理,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宽广的胸怀。我们向周巍峙同志学习,就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文艺管理工作者,凝聚和引领浩浩荡荡的文艺大军,出精品、促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由“高原”向“高峰”迈进,从一座高峰迈向又一座高峰。

  同志们,朋友们,我国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文艺事业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一心一意搞创作,聚精会神促繁荣,不断开拓文艺事业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文艺网 2016年07月15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乌丙安:我就是要证明一道简单的算术题
下一条: ·乌丙安:用双脚走出来的民俗学家
   相关链接
·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即将召开
·郝苏民教学人生与学科建设访谈记·众名家新作首博初聚首 相约老舍120周年诞辰纪念
·[会议]从启蒙民众到对话民众 ——纪念中国民间文学学科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北大,2018年10月21-22日)·纪念居素普·玛玛依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在乌鲁木齐成功举办
·纪念文艺家周巍峙诞辰100周年专题·[周七月]父母给我们的教益无穷
·[吴为山]他的谆谆教导使我时刻不敢懈怠·[李松]“打杂”的境界
·[刘魁立]周老的立德、立功、立言·[雒树刚]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孙家正]存感恩于先贤,寄厚望于来者·纪念周巍峙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隆重举行
·纪念周巍峙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办·习近平: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 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延续民族文化血脉 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周巍峙同志生平
·[陈贻林]周巍峙的青少年时代·[杨胜生]一生“打杂”终不悔──记周巍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