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吴效群编:《民俗学:学科属性与学术范式》
  作者:吴效群 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04 | 点击数:3196
 


民俗学:学科属性与学术范式

作者:吴效群 编

基本信息: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64920326
平装: 43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字数:42.2万



内容提要

  中国民俗学会与河南大学文学院召集了“民俗学:学科属性与学术范式”学术研讨会,邀请高校从事民俗学教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这本论文集是目前中国民俗学界对于民俗学学科属性问题最全面最深入的思考,代表了中国民俗学的最高水平。从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学者们从各自角度出发的思考,也可以看到中国民俗学界的共识、潜能和发展方向。

目录

高丙中: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四个基要主义——民俗学多学科定位的学术根源
尹虎彬:文学的民俗学研究
吕  微:接续民间文学的伟大传统——从实践民俗学的内容目的论到形式目的论
户晓辉:返回民俗学的实践理性起点
郑土友:“学科·本土”本位——当下中国民俗学应该面对的取向
陈连山:卑微与伟大之间的转折点——对民俗学科价值的再认识
田兆元:民俗学的学科属性探索与民俗学的当代转型
陈金文:论中国民俗学研究本体的构成
岳永逸:共享·心性·交际花——民俗的变脸
吉国秀:作为一门学科的民俗学:纠缠于技术想象与历史想象之间
吴效群:民俗的三种属性及民俗学的三个研究方向
王凤娟:基于现象学的民俗四要素研究
周全明:日常生活转型与民俗学研究范式转换
胥志强:“生活转向”的解释学意图
王小块:中国民俗的特征及研究范式
黄  涛:按社会语境界定民俗之“民”
刘晓春:民俗与民族主义——基于民俗学的考察
祝秀丽:现当代中国民间故事书写文本再现口头特征的历程
王杰文:口头表演的诗学与政治学——关于“表演”的批评与反思
杨杰宏: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南方史诗类型研究
侯姝慧:20世纪上半叶通俗故事的文体特征及其现代性研究
吴丽平:民俗学三分法和四分法——瞿同祖和黄华节的论争
陈岗龙:东方民间文学学科建设刍议——以北京大学为例
张  勃:谁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者
甘满堂:民俗学与宗教社会学的关系——从民间信仰变“非遗”谈起
刘宗迪:能工巧匠必有故事可讲——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一文的读书笔记
刘铁梁:以身体民俗学的眼光看中国春节
刘德龙:地域文化元素在全国性节日中的鲜明印痕(兼论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取向)——以山东人与清明习俗的关系为例
王霄冰:浪漫主义与德国民俗学
叶  涛:金门五岳信仰考察报告——台湾东岳信仰调查与研究报告之一
赵文 王学文:忧郁的狂欢——豫西骂社火的传衍之道
唐忠毛:佛教中国化的民间与民俗化向度
李秋香:河南省西华县信仰民俗空间的当代建构
梅东伟:宋-清婚姻礼俗的新变与总体特征——贞节、再嫁、财婚与婚俗角色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朱刚:《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研究》
下一条: ·黄任远:《伊玛堪田野研究报告:对赫哲族歌手吴连贵的调查》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