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郑子宁]常州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时期
  作者:郑子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21 | 点击数:5509
 

  在庄氏族谱记录重要联姻的“盛事”一门中,与西营刘氏联姻并不占很大比例,可见庄氏一族并不认为庄刘联姻在姻亲关系中有什么特殊地位。庄氏家族人丁兴旺,雍正年间男丁数已过千,嘉庆年间更是达到千五有余,因此婚姻关系也极为复杂。在常州,庄氏多适配吴氏、龚氏、钱氏、卓氏、刘氏、董氏、卜氏、白氏、汤氏等望族,如计入庄氏全部分支,这些家族中不少都可说是与庄氏“世代联姻”。由于庄氏人口众多,甚至外地望族如宜兴储氏、丹阳荆氏也能够说与庄氏有“世代联姻”的关系。

  书中所强调的庄氏族学对庄氏后代的决定性影响也值得推敲。事实上,所谓族学也就是义塾,很大程度上提供的是基础教育,能否对宗族子弟乃至外族成员的成才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是颇为可疑的。就庄氏家族成员的自述来看,举业成功者一般均由小家庭延请宗族内外名师受教。相应地,所谓宗族族产使得男性可以一心向学不问世事也有些夸大——庄氏子弟在完成举业前往往要长期充当塾师或以刻书为业,庄氏族谱中收录的《董太夫人家训》也明确指出,宗族子弟若读书不成,须习得某一技能以谋生。以庄氏第八世庄起元为例,他五岁在祖父庄宪引领下拜金堦为师,十二岁就学浙江慈溪师从裘模斋,十三岁师从叔祖庄端,十五岁师从表兄唐训,其后入龙城书院,十六岁师从陈达,十七岁师从吴之望、葛思贤,最终于四十七岁中举、五十一岁中进士,在此期间,一直以塾师、刻书为业,维持基本经济来源。

  艾尔曼以洪亮吉作为庄氏族学的成功案例,忽视了洪亮吉早年生活的其他面向。其母蒋氏对他的教育作用不可小觑,如蒋氏就亲自教子读书“正句读,审音训,故礼吉(按:亮吉又名礼吉)学有原本,不一染俗师之陋”,洪亮吉也著有《外家纪事》,讲述蒋氏对自己的影响。同时,洪亮吉也曾于武进阳湖县学接受教育,并先后从学十五位塾师。可见,庄氏族学的影响有没有书中描述的那么大,是颇可怀疑的。至于说洪亮吉是“家境贫寒的贫民子弟”,更是对常州望族的误解。洪亮吉的曾祖父洪璟曾为山西大同知府。祖父洪寀入赘观庄赵氏,娶康熙四十八年状元赵熊诏女儿为妻,迁入常州。洪亮吉虽因祖父牵涉巨额债务、父亲早逝而家道中落,但其母蒋氏亦出身常州望族,且受过良好教育。如此家世背景,说幼年失怙经济上受影响确是事实,将之描述为“家境贫寒的贫民子弟”,那就过分夸张了。

  与洪亮吉相类似的是,书中提到,庄培因之子庄述祖自称学问“皆吾祖吾父之余泽,而无一非吾母义方之教也”,其母正是来自长洲彭氏的苏州状元彭启丰之女。他在自述中说:“外家自长宁公倡明正学,父子祖孙相授受,舅氏于途次为不孝指示大略,证求真实,绝去异同门户之见,不孝从此稍知向学,不至入于下流。”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庄述祖才得以承接常州今文经学与苏州汉学两方面的传统。推而广之,今文经学传入地处江南、盛行古文经学的毗陵庄氏,与所延请的塾师是否有关,也大可挖掘。书中对庄述祖的阐释相当疏略,这是颇为遗憾的。

  对母亲所起的教育作用的忽视,是本书的一个遗憾。书中虽然也提到了女性的重要性,但多着眼于外家提供的教育支持以及与外公对接的通道。江南望族中母教的重要性则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清朝江南宗族外家的影响可通过母亲本人直接传递,这在才女辈出的常州到杭州一线尤为明显,例如上文所述毗陵蒋氏女、长洲彭氏女对洪亮吉、庄述祖的早年教育。

  事实上,不少士子之所以能安心读书科举或从事学术研究,并非依靠所谓族产,而是因为有经营才能出色的母亲或妻子。书中提到的张惠言家族三代夫人,都出自本地望族。惠言的祖母白氏、母亲姜氏、夫人吴氏、弟媳汤瑶卿则堪称典型。白氏曾在他人劝她让儿子学手艺谋生时说:“自吾翁而上,五世为文儒,吾夫继之,至吾子而泽斩,吾不可以见吾翁。”数代之后,吴氏在面临类似情况时也说:“吾家十数世食贫矣,然皆世儒,隳祖业不可自吾子始。”书中另一重要人物刘逢禄也受其母庄太恭影响甚大。庄太恭为庄存与之女,曾亲授其子《楚辞》《文选》与唐宋诗词古文。如果作者能对常州望族的女性予以更多的重视,会更好地反映出当时宗族的原景。

  必须指出的是,本书中译本舛误较多。由于本书评基于中译本,前述原书错误不排除译者误译的可能性。

  例如,此书译者将庄氏始祖庄秀九误译为“庄休九”。考虑到本书初版出版于1998年,当时资料搜索便捷程度远非现在可比,庄秀九之名在不亲至常州翻阅家谱的情况下,的确难以查实,还算情有可原。但其他的错误就令人难以原谅了。

  原书提到,庄秀九由镇江府金坛县(今常州市金坛区)迁入常州,而中译本误作远在四川的金堂县。作者既已指明庄氏家族已经迁入江南,加之金坛、金堂拼音不同,不应该混淆这两县。此类错误后来还一再出现,如将金匮县(今属无锡市)误译为金桂县。而庄秀九迁居常州后入赘的常州望族蒋氏,中译本也误作江氏。译者显然未曾翻查相关史料,而是根据英文直接找了自认为合适的字。“凤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作者译成“丰阳”,并旁注“音译”,又把刘京留在常州的儿子刘敬误作“刘京”、刘敬之子刘俊也误作“刘淳”。2014年版的封面还将原书英文书名中常州的拼写Ch'ang-chou改成了Chang-zhou。

  在涉及核心人物庄存与的章节中,出了全书最难以理解的一处翻译错误——庄氏最辉煌时期的榜眼状元兄弟庄存与和庄培因到底谁更年长。庄存与和庄培因是亲兄弟,庄存与生于1719年,于1745年中榜眼,庄培因生于1723年,于1754年中状元。存与中榜眼后,培因曾作诗云:“他年令弟魁天下,始信人间有宋祁。”存与为兄、培因为弟是非常明显的事实,英文原书中也列出了两兄弟的出生年份。然而,中译本对庄存与和庄培因到底孰为兄孰为弟的处理,可谓混乱不堪。如在第三章第三节即有“其兄庄培因1754年殿试”云云。同节还有“1744年他25岁时……其兄庄培因18岁(1741年)即中举人”,文本所述年份与兄弟二人的亲属关系发生了明显的矛盾,但是在短短几段之后,译者又正确译出庄存与子庄通敏“中举之速堪与其叔父培因媲美”。推测原因,大约是英文不分兄弟,一概称作brother,译者不经仔细查证而任意译成兄、弟,闹出数行之内忽兄忽弟的差错。

  抛开这些错误不谈,本书最大的成功在于,出色地描绘了常州历史上空前大概也是绝后的文化昌盛时期,大批的常州才子在日益困难的大环境下,既勉力谋生,同时也积极寻求挽救国家的良方。当代常州人大概已经很难想象这些在文章中骄傲地用“吾乡”、“吾常”字眼的望族子弟在全国曾经有多么大的影响。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上海书评 2016-06-19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李公明]从废品生活到……废品政治学
下一条: ·[徐美洁]拿什么来填地域差别的“坑”
   相关链接
·[周逸敏 羌玲]江南祠堂的现代功能与作用·[孟令玉]乡土变迁下的家族发展
·[郭娇斌]家族与神明:以福建漳州南靖梅林魏氏家族为考察·[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高荷红]赫哲族“伊玛堪”歌手传承路线探幽:以三个家族为例
·[吴滔]祖先记忆的再创作:一个运河沿线丝业市镇家族的故事·[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王继宗]女性观世音形象由来于常州天静尼寺文献考·[朱炳国 田子玲]毗陵庄氏家风中的文化精神
·[刘晓悦]民俗文化对家族成员间情感的凝聚作用·[沈成嵩 刘洋]从常州金东方颐养园的实践看文化养老的走势
·[邹晨欣]疫情危机下屯堡金氏家族秋祭仪式考察·[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
·[童方云]《二十四节气菜·宴》在常州的呈现·[罗兆均 何志强]从宗族到家庭:土家族村落信仰空间与权力走向
·[孙正国 熊浚 刘梦]长阳土家族白虎文化的融合传承论·[侯有德]湘西永顺土家族祭油神习俗研究——基于长光村的田野调查
·[罗兆均]家神的较量:湘黔桂界邻地域社会的家族互动与信仰建构·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代表团赴常州学术考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