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田仲一成谈战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
  作者:田仲一成 吴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28 | 点击数:8876
 

  八十四岁高龄的田仲一成教授是日本学士院“中国文学研究”的代表会员(院士)、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东洋文库图书部长。1970年代以来,田仲教授撰写的《中国祭祀演剧研究》等七本中国戏剧专论在中日学界产生巨大影响,2016年初出版的新著《中国镇魂演剧研究》,充分阐释了“从祭祀演剧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研究方法。从1951年考入东京大学,1983年获得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72年回到东京大学任教直至1993年荣休,田仲一成教授可谓战后以东京大学为中心的中国文学研究的最佳代言人。借着田仲教授新著出版之际,笔者请他谈谈他所亲历的战后中国学转型、东京学派的社会主义理想、东京学派与京都学派的异同等话题。

  您在1951年考入东京大学法学部,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改投中文研究?除了中文学习,当时大学生接触、了解新中国的途径还有哪些?

  为了解新中国而学习中文

  您在1951年考入东京大学法学部,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改投中文研究?除了中文学习,当时大学生接触、了解新中国的途径还有哪些?

  田仲一成:高二的时候我自学了增田涉翻译的鲁迅《中国小说史》,书里的中文俗语完全读不懂,这就埋下了后来学习中文的种子。1951年我考入东京大学法学部,第一年在驹场校区学习,随大流选了德语作为第二外语,但是自己还是很希望通过学习中文了解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像我这样的战后日本大学生都怀抱着强烈的使命感,认为学习中文、俄语,或许可以打开日本的将来,东京大学的大学生尤其有这样为天下导夫先路的自觉。同学们认为苏联是世界领导者,学习俄语的热情特别高涨,1951年每堂俄语课,可容纳五百人的大课室坐满了学生。中文相对慢热一些,1951年第二外语选修中文的学生,一年也只有六七名。1952年人数激增到十五名左右,当时英国承认新中国,学生也看到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的强大,学习中文的兴趣更高了。不过在全盘采用欧美教育模式的东京大学里,中文科在当时完全属于“少数派”,每年两千名学生里,选中文课的只有十到十五人。这和最近两年东京大学每年三千名本科生里有九百人选修中文,真是天壤之别。

  那时候美国控制下的日本政府严控对新中国的新闻宣传,不过1952年以后,新中国的相关信息渠道渐渐多了起来。我在驹场校区的旧讲堂看了一次电影《白毛女》,学生挤满讲堂的放映盛况如今记忆犹新。日本共产党在当时年轻人中影响很大,他们成立了“山村工作队”,学习中国游击战策略,期望在日本取得革命胜利,电影《白毛女》就是山村工作队带到东京大学配合革命运动宣传的。下午三点学生就进场了,工作队组织者轮番上台宣讲,喊着“为了日本而舍命”的口号,现场招募东大学生,这样直到晚上七点才放电影。

  除了电影《白毛女》,当时在日本可以看到新中国的书籍报刊吗?

  田仲一成:报刊的话,只能看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红旗》三种,《鲁迅全集》普及率比较高,虽然看不太懂,还有后来出版的“毛选”。1940年代到1950年代初期,东京只有内山书店一家在经营中国当代书籍。那时候老店主内山完造还在世,我们还跟他请教中国的事情。内山书店里陈列着新华书店出版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差不多有一百本,都是薄薄的农民小说、革命小说。1950年代东大的学生学习中文,很多是从这套丛书开始的。当时东大中文系当代文学讲师小野忍开设《中国现代文学》,主要讲解陕北边区的秧歌剧,他从内山书店购买了大量延安时代的杂志。记得他带到课堂上的一本杂志上刊载了延安时代“蓝萍”的照片,介绍说这是毛主席夫人,我们印象很深,感叹其美,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江青。

  相对而言,唐宋八大家之类的中国古文反而读得不多,因为文言文对我们来说不难,难的是现代口语。日本战败之后,学术界的共同想法是,必须开展新的学问,研究中国新文学的动向。驹场校区担任中国语教师的工藤篁先生就是这种想法的身体力行者,他坚持一定要教给学生最先端、最新鲜的中国新语言和新事物。所以除了地道北京话的《骆驼祥子》之外,他还带我们读《王贵与李香香》《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革命边区文学、农民文学。读懂里头那些没有语法的北方土语对我来说是一场恶战苦斗,也因此激发起我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上海书评 2016-04-24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国家的与超越国家的民俗学:对象与视野
下一条: ·万建中:打捞我们自己的民间故事
   相关链接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
·[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刘雪瑽]“知识束”与“概念集”:以《山海经》为例论古代日本的异文化接受机制·[李琳]文昌信仰在越南的传播与越南科举文化
·[程梦稷]拟效、挪用与回应:从近世日用类书看“山海经图”在江户日本的流衍·[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陆薇薇]日本灾疫叙事中的妖怪传说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
·[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