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李隆虎 ]同一文化,多个世界?
——评美洲印第安视角主义
  作者:李隆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23 | 点击数:11283
 

  三、简 评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美洲印第安视角主义和多元自然论引发了学界大量的评价,既有赞美,也有大量的批评。这些批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现实适用性的质疑。多元自然论不仅适用地理范围狭窄,同时也不符合美洲印第安社会复杂的实际情况。

  (2)过度概化。不仅忽略了当下大量重要的议题,而且在理论和方法上无视学界长久以来的理论积累。过于强调美洲多元文化论的特殊性而忽略其他世界观的存在,强调其与西方世界观的对立,却忽视了两者间的共通处。

  (3)自相矛盾。一方面强调要将地方性思维放在中心位置,却又无法脱离学者自身对言说的控制,因此地方性表述往往被搁置了,流于研究者自说自话的哲学室内游戏。另一方面,在试图反对、超越“自然/文化”二分的同时,却构建了另一种现代主义的对立,即现代社会与非现代社会间的极端不可共度性。

  (4)理论与现实的不分:忽略真实存在的印第安人的现实生活,将多元自然论视为经验事实;将这种真理模式视为地方事实的真实描述。

  上述的批评无疑都指出了威维洛思-德-卡斯特罗过于简化的结构主义式论述的问题,但在笔者看来,适用性、抽象化(与现实的差距)及“理论即现实”的先入预设是任何理论路径都面临的问题。理论作为一种选择性抽象(对特定现象和事实的抽象)不可避免流于“片面性”,而一定的理论预设不可避免会影响研究者对事实的认知,完全的“价值无涉”与“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总体来看,上述批判都流于“宏观”,忽略对其核心论证逻辑的检讨,而这正是本文试图努力的方向。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威维洛思-德-卡斯特罗的论述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即“同一文化,多个世界”和“同一语言”的问题。

  (一)“同一文化,多个世界”?

  如前所述,多元自然论的主要观点是“同一文化,多个世界”的表述,在笔者看来,这种表述存在内在的缺陷。

  首先来看威维洛思-德-卡斯特罗关于“文化”的表述,对比德斯科拉关于人类学中两种主要的“文化”定义,威维洛思-德-卡斯特罗使用的“文化”不是“人文主义”意义上的人类社会的独特属性,即“一个社会中人们获取的知识、信仰、艺术、伦理、法律、习俗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总和”,更接近“文化主义”的特异性文化概念,即“由作为与具体语言对应,与社会成员的行为相关的生活模式的传统赋予的物质与精神属性”。从这一层次而言,威维洛思-德-卡斯特罗持的是一种“文化相对论”,即美洲印第安文化与西方及其他地区文化的不同。实际上,美洲印第安视角主义主要适用于西亚马逊地区和部分西北美印第安社会。由于社会内部差异太大,夸克特人不在其列。从另一侧面来说,它又是一种普遍主义的文化,即不同主体分享的心智特征、语言与社会生活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多个自然(世界)”更像是“同一文化”的不同变体。换言之,人和非人的文化体系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与此相应的是“多个自然/世界”的说法,即不同的主体因为视角的不同,同样的意义在他们的视角下对应不同的客体。因而,不同的主体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在笔者看来,“同一文化,多个世界”的表述存在一个内在的悖论,即尽管“同一文化”在不同主体的世界下可能有不同的事物,但究其根本,不同的主体面对的事物的总体是一致的,不管具体的事物对特定的主体意味着什么。如果说这些“事物的总体”构成我们面对的世界——这一点显然是站得住脚的,那么不同的物种实际上面对的还是同一个世界。因此,“多个世界”的理论演绎过于牵强。在笔者看来,不管是不同的人群,还是不同的物种,我们最终面对的还是这个世界(the World)。

  (二)语言问题

  “语言”是当下“本体论转向”无法回避的一个核心问题,有学者认为当下的“本体论转向”的一大理论来源是戴维森对“表征论”的语言学批判。本体论倡导者的很多观点与戴维森都很相近,但较之戴维森更为极端,这其中威维洛思-德-卡斯特罗的“同一语言”说无疑是最极端的。

  威维洛思-德-卡斯特罗认为,不同主体和人类共享同一语言,那么,如何来理解所谓的“同一语言”?如前所述,美洲印第安语言的“代词”属性使得人类的语言能够适用于其他物种。更进一步,其他主体在他们各自的世界里使用和人一样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意义体系。但是,这不是说人类可以直接听懂其他动物、灵魂或植物的“话语”,因为这种情况只在神话里存在。虽然威维洛思-德-卡斯特罗没有直接说明,但可以推知这种物种间的沟通障碍是由躯体的差别造成的,类似前面所说的视角的差别,躯体扮演一种类似“加密”的角色。相应的,萨满扮演着“解码”专家的作用,负责翻译不同物种的“语言”。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从“同一语言”到“不同语言”的引申,至少可以说“同一语言的不同变体”。这中间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其他物种并不直接“告诉”我们什么,而是借助萨满,用萨满的语言(人的语言)传达话语。实际上,除非其他物种能面对面直接和人类沟通,否则我们永远无法验证是否其他物种说着和我们一样的语言。总的来说,其他物种和人类共享同一语言的论断是轻率的。

  综上所述,为了超越西方“自然/文化”的传统二元对立,威维洛思-德-卡斯特罗在各个层次上采用新的对立表述,从而试图建立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与传统“一个世界,不同文化”的图景不同,在威维洛思-德-卡斯特罗的理论蓝图中,呈现的是“同一文化,不同世界”的情景。在笔者看来,所谓“多元自然论”的问题正来源于这种刻意的极端化立场,具体而言,“多个世界”和“同一语言”的表述过于冒进了。

  (本文载于《思想战线》2016年03期,注释从略,详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彭庆军]论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组织的创造性转化
下一条: ·[沈卫荣]美国藏学主流的学术传承和学术批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