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朱靖江]田野影像笔记——影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之道
  作者:朱靖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22 | 点击数:11631
 

  1. 田野影像工作者强调一种“互为主体性”的文化立场。所谓“互为主体性”,是指在影像工作者与他们的拍摄对象之间,不存在文化上的高低贵贱之分,而是应坚持一种平等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基本信念。由于城乡差别、民族差异、经济水平、社会地位与教育程度的不同,外来的文化精英在社区之中往往拥有更为强大的话语权力,特别是在影像文化薄弱的地区,掌握照相机、摄影机的人,似乎更具有某种身份上的优势。这也是我们经常会在乡村社区中看到的:一群摄影师、摄像师围着几个不知所措的本地人肆意拍摄的景象。田野影像工作者反对这种影像权力的滥用,更反对将自身的文化意志凌驾于拍摄对象之上。因此,在运用影像方法进行参与观察时,应比无装备状态更注重对被观察对象的善意与尊重,遵循社区的公共规则,理解本地的乡规民俗,不触犯敏感的社会与文化禁忌等,特别是拍摄应获得对方的同意,决不能强行拍摄社区成员不愿公开展示的隐私性内容;更不应无视社区的传统约束,擅自拍摄某些带有禁忌色彩的文化场景。

  2. 在进行具体的影像式参与观察和拍摄记录过程中,田野影像工作者应遵循“社区合作”的原则,将拍摄的目的、兴趣与方法和当地人进行协商、探讨,如告知社区成员田野工作的主题,以及为何采用影像拍摄的方法,不应用搪塞或欺骗的方式从事影像式观察与记录。田野影像工作者在驻地工作期间,还应当邀请部分社区成员作为项目的参与者,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合作完成影像的摄制工作。“社区合作”原则最早源自美国民族志纪录片作者莎拉·埃尔德(Sarah Elder)与莱奥纳德·卡莫灵(Leonard Kamerling)于20世纪70年代发起的“阿拉斯加本土遗产电影计划”,他们以尊重社区文化主权为前提,合作制定了一套名为“社区决定法”的田野影像工作方法:

  (1)田野影像工作者当面向社区委员会提出拍摄建议,阐明合作拍摄的理念以及社区在其中的角色与权利,提交此前完成的作品,发出拍摄邀约。

  (2)组建小型团队。以保证拍摄的机动性和介入社区生活的便利性。在被拍摄的社区挑选并培训助手,担任录音和摄影助理的工作。

  (3)在社区的长时间驻留。适应社区的社会节奏,并使得拍摄者意识到其文化背景对观察和拍摄内容的主观影响。长期驻留同时也是电影拍摄在社区环境中的“祛魅”过程。这一时长一般为2—4个月。

  (4)参与日常生活。这象征了田野影像工作者的开放、乐于学习和对社区传统的尊重,并可以发展对“社区决定法”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

  (5)与社区结盟。积极发展与社区的传统与现代决策主体的关系,如社区委员会、长老、社区领袖和一些有实力的家族,避免与教会、学校等派驻机构有过多的联系。

  (6)社区一致原则。对于影片的文化主题、社区代表人物、出镜者等事项,须经过社区成员的广泛讨论,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才能够最终落实到拍摄当中。

  (7)尊重社区与个人权利。社区成员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语言表述他们的任何观点,可随时中止拍摄并要求将已摄制内容消除。这一准则体现了社区对影片的直接控制,并强化了双方的合作关系。

  (8)田野影像工作者的角色。在拍摄过程中,田野影像工作者不干涉或参与拍摄中的活动,保证活动的原初性,不为摄影机进行任何人为的摆拍与安排,也不重复任何动作。

  (9)现场社区评议。田野影像工作者者提供小型放映设备,供社区成员观看未经剪辑的影片素材,监听采访和现场录音。这一回放的过程可以让社区成员知道电影拍摄者如何“观看”他们,同时加深他们对电影摄制的认识。他们的评议也将成为影片制作的导引。

  (10)对社区的现金补贴。为拍摄所需的电力、燃料支付费用,在当地购买物资,为助手支付工资,除以礼物方式赠与长老相应费用外,不为出镜者提供金钱。

  从“社区决定法”发展而来的“社区合作”原则,其核心价值在于承认并尊重被研究与拍摄对象的“文化主权”,放弃居高临下的自我文化中心主义,寻求后者以开放的态度和平等的身份接纳影像工作者的田野工作。惟其如此,当地的社会与文化真实图景,才有可能在合作拍摄的过程当中展现出来,并且被社区成员承认与珍视。

  3. 在社区合作的基础之上,田野影像工作者应在参与观察与摄制田野影像笔记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影像分享”与“视听互惠”的拍摄关系。影视人类学界对田野工作的反思中,“影像剥削”是一种常有的指责,即人类学者或电影作者单纯地以自己的学术研究、影片创作为目的,在获得足够的文化资料或影像素材之后,便切断了与信息提供者之间的联系,不再踏足其曾经生活过的社区,他们所完成的学术或影像成果也无法惠及当地的民众。田野影像工作者应努力破除这种单向的信息流动方式,由于影像本身所具有的视听功能以及直接、易懂的交流特性,尤其适合在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之间形成一种“影像分享”的关系,在影像的拍摄过程中,社区文化的持有者能够随时观看、解读并共享这些影像资源,田野影像工作者拍摄的素材与完成的作品,也应该以拷贝形式留存给社区伙伴,作为社区自身保有的一笔文化财富。正如法国著名的影视人类学家让·鲁什所言:“影像分享使得知识不再是一种遭窃取的秘密,被供奉在西方世界的知识庙宇里。它应是民族志作者与他们的研究对象在‘分享人类学’的道路上相逢之后,所进行的一种永无止境的探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刘珩]情感的公共与私密:一个人类学研究的新视角
下一条: ·[彭庆军]论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组织的创造性转化
   相关链接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
·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刘春艳]疫情下的田野调查:对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再反思
·[许琳琳]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马头村“网红庙宇”的田野调查报告·[王秋萍 陈胜祥]民间信仰对当前农村殡葬改革的影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