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朱靖江]田野影像笔记——影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之道
  作者:朱靖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22 | 点击数:11627
 

  [摘要]所谓“田野影像笔记”,在人类学研究领域主要是指与田野调查同期进行的影像拍摄与影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掌握影像创作能力的人类学者可以独自操控一台小型数字摄像机,将它作为参与观察的记录工具,随时拍摄眼前的社会行为与文化事象,不会错失那些很可能不再重现的历史事件。在当代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活动中,人类学者应当越来越注重田野影像的现场拍摄、积累与研究,这不仅是这一学科在数字影像时代继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人类文化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得以记录与保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田野调查;影像笔记;参与观察


  在人类学田野调查当中,摄像机可被当作开展学术考察与文化表达的影像记录和书写工具。人类学注重实地观察,亲身参与,摄像机的妥善运用,能够提供给我们更为准确的观察结果以及大批可供后期研究的现场影像资料,这是以往单凭肉眼观瞧与纸笔速记难以企及的收集素材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学这门“田野科学”从一开始便召唤着更有优势的观察工具与方法,在人类学与影像工具之间,其实有着天然的亲缘性。

  按照影视人类学研究的传统规范,民族志影像的拍摄应该是在人类学学者已经对某一社区完成基本考察之后,根据调查的成果,梳理出可供拍摄的文化主题,再由专业摄制组前往该地区,进行目的明确、时空、人物线索清晰的系统拍摄,这不但可以节约时间、人力与设备成本,还能够精准地摄录民族志纪录片所需的素材,降低后期编辑的工作强度与工时需求。这种拍摄模式固然有其合理性,特别是在拍摄成本高昂的前数字影像时代,每一天的田野影像拍摄都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后期编辑所需的机房租赁费用同样居高不下,这些都是学术研究通常不能承受的重大压力。然而,进入数字影像时代之后,这种将影像拍摄视为田野调查以外的额外工作的传统观念也面临冲击:掌握影像创作能力的人类学者可以独自操控一台小型数字摄像机,将它作为参与观察的记录工具,随时拍摄眼前的社会行为与文化事象,不会错失那些很可能不再重现的历史事件。因此,即使不以纪录片拍摄为最终使命,拍摄与制作田野影像笔记也能够为人类学研究带来丰富的收获与不易被颠覆的理论例证。

  一、参与观察的影像工作原则

  参与观察是人类学与周边诸多社会科学显著的方法差异之一。与历史学注重文献资料、社会学注重统计分析不同,人类学反对书斋式的研究,主张学者亲身进驻社区之中,通过长期的生活与体验,获得来自社区成员的第一手资料,从他者的“地方性知识”中获得学术成果。“在学术制度中,人类学家与其他学科专家的区别不仅建构在人类学家是研究差异方面的专家这个前提上,而且也建构在揭示和理解这个差异的特殊方法论上。田野工作远远不只是一种方法,它已经成为人类学家以及人类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所谓参与观察,是指人类学者经年累月地居住在当地社区,将自己融入社区生活中,尽量精通当地人的语言,参加其传统节日、婚丧仪式、以及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活动等,以“准内部成员”的身份,体验、观察和记录其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了解人们的基本信仰、生活方式与社会和文化体系等,并有系统地搜集资料,写作田野调查笔记。参与观察法是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它是一种主动的观察法,在旁观者与参与者之间出入游走。人类学者获得的资料来自现实的广阔天地,从而避免了闭门造车的无知与偏见。这种研究法使得人类学家有能力深入到一种文化的内部,观察和理解这种文化,丰富人类的知识体系。

  以人类学为理论依托的民族志纪录片拍摄,同样借鉴了这门学科的田野工作方法,以参与观察作为影像拍摄的基本前提。在常驻社区进行田野影像工作者,首先要和社区的主要成员进行善意接触,并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由于普遍的差异性,在外来的调查者与社区内部成员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其实并非一件易事,需要双方在磨合的过程中发现共通之处和共同的兴趣,特别是田野影像工作者可能提供给社区的互惠性价值。由于人类学参与观察方法强调长期的驻地生活,因此,在经过初期的“文化震撼”之后,田野影像工作者会逐渐被社区视为可被接受的“熟人”,能够较为自由地与社区成员交流,参加社会活动与文化生活,建立在这一社会结构中的某一特定身份。

  在进行参与观察的过程当中,完全以局外人状态冷眼旁观,显然不能获得当地人的信任,也难以被社区所接纳,因此,人类学者大多会以某些方式,对社区发展有所贡献,如代写文书、义务授课或帮助当地人疏通官民关系等。很多人误以为携带摄像机或照相机过于“招摇”,不便在社区开展工作,其实,通过影像方式为社区服务,如协助拍摄社区活动的影像资料,或者为接受访问的家庭拍摄合影照片,反而是一种与当地人拉近关系,建立友谊的良好方法,通常能够迅速而有效地融入社区的体系之中,成为一名“有用”的社区伙伴。

  一般来说,缺乏影像摄制人员的社区都不会拒绝摄影师的义务帮助,特别是为一些重要的会议、节日、庆典等活动留存有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田野影像工作者藉由为社区活动提供影像拍摄服务的契机,可以拥有相对重要的“技术身份”:摄像师或摄影师,参与活动的筹备与开展,观察幕后运作的情形,进而了解社区的组织结构、权力关系、代表人物以及可以进行深度访谈的田野报道人。为社区中的家庭拍摄“全家福”照片,也是一种既受当地人欢迎,又能够建立良好关系,并获得社区基本信息的有益方式,田野影像工作者可以在拍摄与讨论照片的过程中,将社区成员的亲属关系进行系统的指认与标注,从而制作出一份图文并茂的家谱与社区亲属关系图。

  以影像方式进行田野调查,首先应通过如上述“影像礼物”类的馈赠增进关系,逐渐达到手持摄像机亦能够被社区成员所接纳的程度,才能够进一步开展参与观察的活动。但即便是非系统性的即兴拍摄,也应该遵循在影视人类学界已成研究规范的一系列行为准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刘珩]情感的公共与私密:一个人类学研究的新视角
下一条: ·[彭庆军]论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组织的创造性转化
   相关链接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纪秋悦 李丰]空间视域下的洮州花儿:基于临潭县洮州花儿的田野调查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
·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刘春艳]疫情下的田野调查:对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再反思
·[许琳琳]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马头村“网红庙宇”的田野调查报告·[王秋萍 陈胜祥]民间信仰对当前农村殡葬改革的影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