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国际经验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经验

[杨利慧]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
  作者:杨利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19 | 点击数:6607
 

第一、新文化等级化的出现

  毋庸置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建立的基础之一是文化平等。它主张人类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尊重和理解,“那些被认定并且成功列入各种名录的遗产并不比那些未列入者享有更大的价值或者拥有更大的优越性”。[5]正因如此,在每年度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表填写备忘录》(AIDE-MÉMOIRE FOR COMPLETING A NOMINATION TO THE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中,都会反复重申“无价值评判”的平等原则,例如,在2015年的《备忘录》中,明确指出:“委员会强调:它决定此时不予列入某个项目决不是对此项目自身价值的判定,而只关涉申报表中呈现信息的确当性”(“列入系基于申报表”,第6条),相应地,建议某项目予以列入“完全是基于申报表中所呈现的内容,并不暗含着对该项目的价值评判,或者以任何方式质疑其是否是需要得到紧急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系基于申报表”,第7条),而且,委员会在指南中特别提醒各缔约国在填写申报表时,注意避免使用这样一些暗示着价值评判的词汇,例如“exceptional value”(特殊的价值),“masterpieces”(杰作),“unique” (独一无二),“correct”(正确的),“ancient”(古老的)等等,认为这样的词汇与《公约》的精神相违背(“不恰当的语汇”,第14条)。

  坚持文化平等、无价值评判的原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现实中,在全球性的范围内,名录制度的确使人产生了价值判断,从而在不同文化间、甚至是同一文化体系内部,造成了新的等级化,由此带来了激烈的地域、群体、国家之间的纷争。

  事实上,就在《公约》生效不久,一些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即表示了对遗产名录制度带来的“遗产化”(heritagization)问题的担忧,如今,这类担忧日益加剧。[6]在批评这类新等级化现象时,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燕海鸣所借鉴并使用的几个概念颇有启发性,对我们反思这类问题很有帮助。他用“本质遗产”(heritage in essence) 来指那些在普遍意义上具有历史和艺术的内在价值的历史遗存,而用“认知遗产”(heritage in perception)来特指那些在当代遗产标准框架下“认定”的遗产,如“世界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而选择、认定、将一项历史遗存评定为“遗产”并加以保护和利用的过程,如今为广泛地称为“遗产化”。[7]燕海鸣认为:在各类遗产名录出现之前,所有的本质遗产在社会地位上都是平等的,而遗产化的过程不仅把“本质遗产”变成了“认知遗产”,而且也使一些本质遗产失去了大众和知识界的关注——他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去遗产化”(de-heritagization)。尽管去遗产化的结果并非各类名录的初衷,但是却在现实中真实地发生着。[8]

  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这样的文化等级化也在非遗领域普遍地存在。比如,2006年,由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联合申报的凉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自此,广东凉茶赢得了大众更广泛的关注,也收获了更多的发展商机。而与此同时,使用相同传统手工技艺的广西凉茶却承受了“去遗产化”的过程,公众的关注程度被削弱,也相应地丧失了竞争中的商机。[9]

  新的文化等级化也发生在传承人中间。一旦某个个人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他/她毋庸置疑地会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也会收入额外的生活补贴。这加剧了日常生活中传承人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在笔者长期跟踪调查的河南淮阳的人祖庙会上,一位捏泥泥狗的民间艺人因为被认定为了县级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制作的泥泥狗因此以比一般艺人稍高的价钱出售,相关的荣誉证书以及媒体的报道也常被摆放在其摊位的显要位置。他没有料到,这为自己带来了困境:曾经一同摆摊的同伴们大都不愿意再和他一同摆摊了,他的摊位只能孤零零地被孤立在另一处。

  需要反思并警醒的另一个现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非遗话语中变得越来越强有力,并日益成为新等级化中的至高力量——争取本地或者本族的某一非遗项目被列入教科文框架下的“人类代表作名录”(或者与此并立的其他名录),正日益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热衷的最高目标。至此,非遗领域中的等级化已经非常明显:从区县、市、省、国家再到教科文,构成了该等级从低到高的渐次级序。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在该级序中等级越高,则意味着价值越大。

  如何解决非遗保护领域出现的日益严重的新文化等级化?对此,曾长期参与教科文非遗保护事务的韩国著名民俗学家、人类学家任敦姬(Dawnhee Yim)教授指出:“我们必须转变自己的这一观念:被列入名录的遗产比未被列入的遗产享有更大的价值或者拥有更大的优越性”,“我们必须产生这样的范式转换:世界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平等的尊重和理解”。[10]但是,现实总是比我们的理想更为严峻、复杂。该如何有效地解决现实社会当中出现的新文化等级化问题、促使人们实现这一范式的转换呢?抑或,名录制度本身内在地、无可避免地暗含着等级化?如果名录制度存在无可挽救的缺憾,那么有没有其他更好的非遗保护办法?……相关的探索,无疑需要更加深入地开展,中国政府和学者,也需要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任敦姬]“人间国宝”(Living Human Treasure)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挑战
下一条: ·波兰:将遗产保护作为国家文化政策重心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
·[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
·[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喻颖 林毅红]新时代湖北汉绣文化基因传承研究·[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