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米有故事,米有意思
  作者:翟明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05 | 点击数:9969
 

  老风车

  只有自己种田才知道米食文化的本在哪里、精彩在哪里。你知道中国人的“水平”从哪儿来吗?整完地,地要磨平。水越放越多,水田最平整,不平整一看就知道,早晚水澄静,看得最清楚。天光照下来,水田映着天光就像面大镜子,仔细一看,这边怎么颜色浓一点?——就知道不平了。农夫其实顺应自然,他很有“水平”,很公平。

  犁地时要和牛配合好,一边吆喝:

  喝喝油——向 前

  咦咦咦——左转弯

  喔喔喔——右转弯

 

 

  一边拉绳点醒牛,特别是拐弯时,一不小心就犁到人家田里去了。把犁时重心很难掌握,全靠农夫一双手,加上压力,往前走时,势如破竹,掌控的人只要控制平衡与深度。所以把犁时要“中正”,不中正是没有办法使工具的,这就回到中正气脉 。我们中国人农作是化到工作、化到生活里去的。

  耕作需要心力时间,形成农夫勤劳、忍耐的性格;种米无投机性,形成安静、中庸的哲学。农夫要与土地共存,仁爱,和平。家是农业单位,故倡孝道。一首农谚道尽中国农夫的特性:

  莫入州衙与县衙,劝君勤俭作天涯。

  池塘积水须防旱,田地勤耕足养家。

  教子教孙兼教艺,栽塘栽柘少栽花。

  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

  中国人惜物,相信贱米报应。传说有一对贫穷婆媳,媳妇每天将白米饭让给瞎眼的婆婆,自己吃胡瓜子充饥。一天婆婆知道了,心痛好媳妇,两个人你争我抢胡瓜子,一定要让对方吃白米饭。情急之下,媳妇将胡瓜子泼出门外。正好雷公巡行,误以为媳妇抛弃白米饭,就一雷将媳妇劈死了。玉皇大帝知道雷公误杀后,封孝女为雷母,雷公出巡,她都以明镜照亮人间,免得误杀好人。

  民间深信这个故事,认为谷可晒,白米不可晒,如一定要晒,匾中要放一根木炭或筷子,黑白分明,让雷公看清并非抛弃白米,不是糟蹋粮食。

  老人家常让孩子把碗中最后一粒米吃尽。如今的孩子何曾知道,老人家的用心,是对劳作的爱惜,是我们中国人的温情。

  米食文化普育百姓的性格,更在精神层面提升了民族的高度。

  嘉禾

  传统思想中企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希望在自然秩序与人间秩序之间获得一个动态的平衡,这种思路与悠久的农业传统是密切相关的。钱穆先生去世前最后的口述《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认为这个贡献就是“天人合一观”。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中国人追求一份天与人融合无间的安详之美。

  所谓以农立国,几无异于以“ 和平” 立国,所以中国在数千年文化的传播上,强调“王道”而不是“霸道”。绝不像西方的文化传播往往与商业结合,商业又以武力开其先端。审察近代世界的种种祸乱与自然环境的被破坏,大多数是由重商的强国所促成,此时此刻,回顾中国人在长时间内所积累的智慧,是分外可贵的。

  无论人类未来的文明如何发展,农业所生产的粮食仍是一切的根本,中国人追求人生幸福与和平的理念亦不会有所改变。

  中国人不应失去自己溫厚的泥土气息,而该把持着文化上的理想,就像老农夫种稻谷一般,耐心地下种,等待,今天一粒谷,明年将结成有几百粒谷的穗。有朝一日,这颗种子将扩充,散于全宇宙。

  ——《中国米食》

 

 

  《米》

  左靖 主编

  中信出版社·中国国家地理

  2016年5月

  本文书摘与图片来自《米》(左靖 主编)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主文节选自《稻谷成熟, 将头垂向大地——黄永松谈<中国米食>背后的故事》(作者:翟明磊),文章经重新编辑,内容有增删与顺序调整。

  (原载于《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6年6月2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上一条: ·非遗与人文图典:客家女子
下一条: ·探访“非遗”油纸伞传人毕六福
   相关链接
·[张凤霞]饮食 性别 权力:饮食中的女性声音·[姚丽梅]饮茶到底吃什么?
·[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
·[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董琦]新传承现象下曹县江米人资源化的“ 自知 ”与“他决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夏循礼]地方菜系的本草基因及其食养文化·[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杨雨秋]当代互联网“姨妈神”俗信的文化解读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米海萍]试析青藏地区多民族神话的内容与特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