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国家的与超越国家的民俗学:对象与视野
  作者:周星 程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03 | 点击数:8513
 

  三、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程鹏:那您对自己是怎样认同的呢?是民俗学家、人类学家还是民族学家?

  周星:我自己倒不是什么家,只是觉得有些部分的知识需要在不同场合收敛一下,这么多年来,我也是慢慢地集中于民俗学和人类学这两个领域。国内很多年轻学生困扰于这两个学科的边际不是很清楚。确实,这两个学科会有各自的建构。可我自己逐渐形成了一点个人性的观点,也就是“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以前在北大的时候,人类学与民俗研究,我们是并列处理它们,这里其实是有一个原理上的想法,比如说中国人类学,以费孝通为代表的家乡人类学,实际上最后是能够与民俗学合流的。中国在海外留学的人,因为出去了,才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本土的某些东西,是在异域文化的环境中、教育体系中意识到本土的课题。这便是“异域”和“故乡”的关系,这个分类在我看来,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人类学以异域他者为主,可还是要关注本土;民俗学以故乡为主,但也要对异域有深度的意识。为什么我们对异域、对他者文化感兴趣呢?其实最后还是要回过头来,把“他者”拿到本土社会来说事儿。好比高丙中教授倡导的“海外民族志”,归根到底这些关于“他者”的知识是要为我们中国社会、中国人民提供的。那反过来呢,民俗学以本土为主,是以家乡为指向的,如安德明教授做的“家乡民俗学”。从这里看的很清楚,家乡、故乡、祖国、同胞,这一组概念有情感的约束;可这些概念是怎么成立的呢,一定是有一个异域的参照。如果你没有离开家乡,就不会知道“家乡”是怎么一回事情。甚至早在古代,比方说《荆楚岁时记》,作者是到了北朝以后,回想南方的故土风俗,把它记录下来,成就了不朽的名作。异域和家乡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因此,民俗学和人类学这两个学科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认为民俗学和人类学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除非你刻意要去强调它。

  程鹏:对,那种对他者或自我研究的区分已经不能作为划分的界限了。

  周星:其实,不一定非得要明确地加以区分。早期人类学有一种说法讲人类学研究他者,比方说西欧人研究非西欧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而民俗学主要是研究他们自己的乡下人,也就是所谓文明中的“小野蛮”。其实,一部分在本土文化里是民俗学去致力于研究,而如果有异域的参照,就比较容易有所发现。民俗学如果没有异域的参照,容易带有情感,比如浪漫主义式的情感,有一点异域他者的参照,就能使我们清醒一点,较少受“同胞”、“爱国主义”、“祖国”、“月是故乡明”之类情感的遮蔽。如果民俗学真的去鼓吹月亮是中国的或者是我家乡的最圆,那就是乡愁的文学,而不是作为学问的民俗学了,这方面一过分就有可能违反了学术的原则。所以,这两个学科应该是互相参照才好。

  程鹏:可能是因为人类学和民族学更容易从一个整体观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民俗学比较容易陷入细微的民俗事象的研究吧。比如有些人也研究过汉服,但他就容易纠结于汉服的具体细节,而不是从国家或一个宏观的视角来研究。

  周星:其实,我觉得细节也非常重要。这要看你做的是哪一种研究,因为每篇论文都有它本身的设计,可能讨论总体性话题,但也可能通过具体、琐碎的描述去接近目标。我写过一篇饺子的论文,对饺子有很多具体描述。但写这么细致,你想说什么?比如我会说它的象征性或它的意义,相当多的中国老百姓通过饺子来建构生活里的意义,这个意义又和老百姓的“幸福观”有关。通过很多具体描述,最后我是想把它提高到国家那个层面,一个“国民食品”的层面。我认为,民俗学的长处恰恰应该是对细节的描述,但这和理论性归纳不应该相互矛盾。有时候,我们看到同行一些论文,题目和概念都很大、很宽泛,但他写的那些落实不到具体的社区,总给人空洞之感。这也是中国民俗学和日本民俗学的一个差距,日本民俗学家,例如福田亚细男的论文,他引用的例子,均是从哪个县、哪个村、哪本民族志报告中来的,论文总是有确凿的根据。可我们有些论文一说就是很大的话题,好像不需要论据,也不那么依赖资料,似乎只是在做一些本质主义的判断或宣示。中国民俗学对民俗事象之细节的描述,我认为应该更加重视才好。

  程鹏:这个我也深有感触,有些论文的题目确实比较大、比较宏观,像中国茶文化的研究、中国香道的研究等等。我觉得,您上次做讲座时讲的很好,就是在方法论上要立足于一个社区,当然讨论的话题呢,倒可以是面向一个更大的层面。

  周星:这可能也是受人类学方法论的影响。人类学方法论讲究以小见大,像费孝通先生研究“江村”,虽然只是一个江南水乡的小村子,但背景却很大,关照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扩张下中国农村的破产,实际是与上海这样的口岸有关,大量的东洋丝绸或西方洋布涌入中国,江南农村的土布竞争不过大机器工业生产的商品等等,一个小村子发生的各种变化其实是有更大的背景。《江村经济》的意义在于他通过一个村子,研究了中国近代农村的遭遇,亦即农民即将破产的命运,以及通过经典个案的研究,试图为中国乡村寻找一条出路。这实际上就是以小见大。像高丙中教授在河北龙牌会的一个小的个案里,他研究的是国家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有他自己的研究路径。我觉得中国民俗学也应该这样,就是你可以研究一个村子、一种现象,但仍然可以讨论大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李向平谈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
下一条: ·田仲一成谈战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
   相关链接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
·[文忠祥]“赋魅”自然: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问题思考·[王若帆]内附与交融:清初康普边地土司禾娘的国家认同
·[孙敏]传统重塑:官民互渗与国家在场·[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
·[刘垚瑶]器乐与戏乐的交融:国家级非遗晋北鼓吹与晋北代表性戏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段治兰]赋声以物 赋音以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民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活态展示研究
·[成丽竹]地方文化生活到国家文化资本:大理白族三道茶的文化构建·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UNESCO故事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力后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巴莫曲布嫫:加快构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中心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刘晨]帝王亲祀后土考辨
·[杜小钰]试论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的美学内涵·[陈亚琼]声音的书写:“理想集体”的话语表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