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多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遗产。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智慧,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将是整个人类的损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报告》
世上再没有比乡音更美的音乐了。
这是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听到的声音;是妈妈唤你的声音;是你牙牙学语的声音;是三伏天,你躺在小凉席上,奶奶给你哼唱催眠曲的声音;是三九天,你钻进爷爷的被窝,听老人讲古的声音;是严父庭训的声音,是你与青梅竹马的他(她)同唱那首儿歌的声音,也是你梦中呓语、甚至临终前喃喃的声音……
对中国的大部分人来讲,乡音就是方言。
中国各地的方言,是构成中华民族语言宝库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主流教育与全社会推广普通话的进程中,我国固有的许多方言濒临灭绝的危险。于此同时,全球大约6000种语言中的2500种语言同样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于是, 2003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濒危语言问题特别专家小组”的名义公布了一份《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的报告,在报告中,专家们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告:“语言多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遗产。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智慧,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将是整个人类的损失。”
应该说,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有两大关乎全人类未来命运的反思逐渐变成了共识和行动。其一,是在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环保”运动,以保护地球的自然生态与濒危物种;其二,是在反思人类的今天与历史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保护“文化多样性”运动,以保护人类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保护人类祖先的智慧与创造,保护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源头。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在经济方面,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十几亿人的生活在这二十多年里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如何评价这样的进步都不过分。但问题是,为了这个进步,我们付出了很多代价,其中一些代价是应该付出的,还有一些代价是我们付不起的。环境破坏了还可以治理,但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复制性,都一去不复返。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丢掉,中断了文化的记忆,也就是中断了历史。假如我们以中断历史为代价换取现代化的话,我们恐怕无法面对未来子孙的诘问。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这两大反思与运动都在我国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也出现了一大批以研究保护包括方言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识之士。他们凭着慧眼与过人的胆识、靠着对祖国、对民族的挚爱,在举世“一心一意”向前看的疾跑中敢于回眸远望,敢于俯身捡起洒落尘泥的金叶。他们的努力,与当今席卷全国的现代化大潮砰然相撞,“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就是这看似不起眼的朵朵浪花与汹涌澎湃的主流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现代化进程跌宕起伏、浩大深邃的壮美画面。王六和他所著的《把根留住——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便是其中之一,令人瞩目。
方言之所以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在方言中包涵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包涵了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的理想和精神,包涵了我们民族世世代代的追求、习惯、风俗,它们和其它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塑造了我们民族的形象,其中每一个语言单位的形成,都有着漫长的过程并和此方言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历史息息相关。而方言一旦形成并被一个地区的民众代代传承,他们就成了这个地区人民精神的基因和“身份证”,成为这一地区民众的整体记忆。在陕北方言中,蕴含着代代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特有的智慧和情趣,也蕴含着许许多多已然逝去的历史。沧海桑田,现在的人们可能不会想到黄土高原过去曾经有过茂密的原始森林,其实,孔子当年慨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郁郁”二字,的确也可以形容古代陕北高原的外貌。与此类似,在陕北方言中保存有如此众多的汉民族古代语言,在没有翻阅此书之前,我是知之甚少的。比如,我曾经多年研究佛教音乐,但我却从没有想到过陕北方言中称女人为“婆姨”竟然与佛教“四众”中男、女居士的汉译“优婆塞”、“优婆夷”有关!在翻阅这本大作的时候,我无数次被陕北方言的精彩、鲜活、生动所打动,甚至有读此方言三千条,深悔未做陕北人之叹!至于著者王六先生,过去并无缘相识,但知道他以地方官员的身份,在努力造福父老乡亲的同时,孜孜以求,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撰写了这样一部篇幅浩大的著作,不禁由衷感佩。目前,举国上下,都在高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不可想象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由缺少文化情怀和文化修养的官员们领导的。当今,大部分地方官员把建设“三馆一院”当成了文化发展繁荣的本身,当成了自己的政绩工程。当一批批没有图书的图书馆、没有活动与群众参与的文化馆、没有戏演的大剧院拔地而起、尽情展现其富丽堂皇的时候,王六却在祖先的声音里寻觅着中华文明的源与流。
一千多年前,一个叫贺知章的八十多岁高龄的诗人,在结束了宦海漂浮的外乡生涯回到故乡时,不经意间吟出了一首千古名篇《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就像方言一样自然、质朴、生动,短短四句浅白如话的诗句,勾连起无数游子思乡的情愫。值得我们担忧的是:当我们老大回乡时,是不是要我们向满口“普通话”的儿童发问“从何处来”了呢?
为了孩子们的未来,要让孩子们说好普通话。为了民族文化的未来,要保护好我们的方言。普通话,是实用而不可或缺的工具;方言,是最美的音乐。
(原载于:《把根留住——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刘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