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的失落
“传统秧歌和秧歌小戏应该分开进行比赛,这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类型,运用不同的叙事手段,不应同类而较!”这是2015年胶州秧歌大赛上评委的一席话。
烈日炎炎下,我们几经周折找到了胶州秧歌传承人之一吴英民,向他询问了评委这番话当做何解。他告诉我们:以前传统的胶州秧歌以戏为主,扭为辅,和现在的秧歌小戏一样也是唱跳结合的。现在市里的比赛都有时间限制,比赛最多不超过15分钟,但小戏一句话能唱很长时间,很难唱完一段。再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传统的小戏都用土话唱,如果不加字幕,根本听不懂。
字里行间,我们听出了秧歌小戏正面临着失传的困境。“这真是个悲伤的故事!”同行的小伙伴戏谑地说。惊讶过后,更多的是惋惜。“以前的秧歌小戏有很多,大约得有一百来块吧,现在只剩几十块了。因为没有谱,也没有词,传承就只靠口传,一旦老人去世了,这些东西就传不下来了。”我们得知,传统的小戏流传至今也没有谱,但现在吴英民自己整理了几块,并告诉我们,以前胶州文化馆的张健馆长来整理了一些,不过也不全,档案都放在博物馆展厅里。整理工作开展得很困难,因为都是一些土话,读音不标准,多音字也多,张馆长很认真,但即便如此往往也很难完整地整理完一整段。
秧歌小戏的这种困境,让我们感到失落与惋惜。当生动鲜活的传统秧歌原汁原味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激动兴奋、津津有味地观看秧歌表演时,当人们热闹欢快、乐此不疲地扭起胶州大秧歌时,很难想象下一步——或许明天,或许明年——胶州秧歌是否还能如此纯正与完整?
△与第七代传承人李艳进行交谈
△与东小屯村秧歌队在秧歌节上的合影
继续浏览:1 | 2 | 3 |
【本文责编:郑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