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羌城不仅是旅游景区,也是“非遗”传承基地。资料图片
纪录片《神性的天空》讲述了羌族“释比”传承羌文化的故事。 资料图片
“羌绣计划”使上万名妇女从中受益。图为绣娘缝制羌绣产品。 资料图片
“5·12”汶川大地震过去整整8年了。灾难给灾区人民带来的创伤渐渐被抚平,被损毁的家园重新建立起来,而在地震中受到重创的羌族人民的文化遗产,在灾后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以国家级生态文化保护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为标志,一场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的运动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轰轰烈烈地展开。羌族文化由此实现了一场大蜕变,得以美丽重生。
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把羌族文化保护纳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2008年11月,由文化部命名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授牌,这是我国第四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震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范围是四川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松潘县、平武县、黑水县,以及陕西省宁强县、略阳县等部分相关地区。保护对象包括境内的自然环境、历史遗迹,特别是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此之前,世界上尚无一个国家或地区有过在遭遇了毁灭性地震灾害后对文化进行保护的经验。我国在具体的保护工作方面,打破了过去静态的博物馆式保护,创造性地采用“非遗”活态传承的保护方式,有效地提升了羌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意识。
扶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4年,文化部、财政部制定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作为重大项目纳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扶持范围。《规划》涉及西部七省区,旨在促进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并提出要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
国家《规划》出台后,四川省文化厅协调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共同编制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发展规划》。目前,四川已规划文化产业项目142个,涉及项目投资超过188亿元。具体到羌族,羌族聚居的茂县、汶川等地都在这条走廊上,茂县古羌城、汶川映秀东村“非遗”文化产业园、理县桃坪羌寨等,都可以串联成线,从而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现集聚效应。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6年5月13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