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震后8年,羌族文化美丽重生
  作者:中国民族报 综合报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15 | 点击数:6047
 

中国古羌城不仅是旅游景区,也是“非遗”传承基地。资料图片

纪录片《神性的天空》讲述了羌族“释比”传承羌文化的故事。 资料图片

“羌绣计划”使上万名妇女从中受益。图为绣娘缝制羌绣产品。 资料图片

  “5·12”汶川大地震过去整整8年了。灾难给灾区人民带来的创伤渐渐被抚平,被损毁的家园重新建立起来,而在地震中受到重创的羌族人民的文化遗产,在灾后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以国家级生态文化保护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为标志,一场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的运动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轰轰烈烈地展开。羌族文化由此实现了一场大蜕变,得以美丽重生。

  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把羌族文化保护纳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2008年11月,由文化部命名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授牌,这是我国第四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震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范围是四川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松潘县、平武县、黑水县,以及陕西省宁强县、略阳县等部分相关地区。保护对象包括境内的自然环境、历史遗迹,特别是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此之前,世界上尚无一个国家或地区有过在遭遇了毁灭性地震灾害后对文化进行保护的经验。我国在具体的保护工作方面,打破了过去静态的博物馆式保护,创造性地采用“非遗”活态传承的保护方式,有效地提升了羌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意识。

  扶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4年,文化部、财政部制定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作为重大项目纳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扶持范围。《规划》涉及西部七省区,旨在促进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并提出要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

  国家《规划》出台后,四川省文化厅协调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共同编制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发展规划》。目前,四川已规划文化产业项目142个,涉及项目投资超过188亿元。具体到羌族,羌族聚居的茂县、汶川等地都在这条走廊上,茂县古羌城、汶川映秀东村“非遗”文化产业园、理县桃坪羌寨等,都可以串联成线,从而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现集聚效应。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6年5月13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年画中的猴文化
下一条: ·百年侗戏述说百年故事
   相关链接
·[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
·[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柯小杰 余林玲]民俗与旅游相融合 打造羌族文化名片
·[杨杰宏]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柯小杰]夬儒节:羌族节日民俗的复兴·[卞世香]关于羌族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几点思考
·[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张曦:《民族走廊与地域社会:羌族社会·文化的人类学思考》
·[林继富]十年,非遗保护的羌族经验·[马小鸿]文化空间视角下羌族瓦尔俄足节文化的传承
·王明珂谈人类“村寨”中的女巫恐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地震灾害对于尼泊尔文化遗址的冲击
·[张朴]羌族边缘区人口的演变及构成特点·[焦虎三]羌族服饰发展概要
·[陈春勤]羌族释比文化研究综述·[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案例研究
·[焦虎三]气候、迁徙与记忆──羌族口头艺术的灾难人类学审视·[焦虎三]传统与回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